优秀⼋股⽂选读
优秀⼋股⽂选读
王鳌《百姓⾜,孰与不⾜》(论语·颜渊)民既富于下,君⾃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君民⼀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之不⾜也;欲⾜其⽤,盍先⾜其民乎?诚能百亩⽽彻,恒存节⽤爱⼈之⼼,什⼀⽽征,不为厉民⾃养之计,则民⼒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所谓仰事俯育者⽆忧矣。
⽥野之间,如茨如梁,⽽所谓养⽣送死者⽆憾矣。
百姓既⾜,君何为⽽独贫乎?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有之,不必归之府库,⽽后为吾财也。
蓄诸⽥野者,君皆得⽽⽤之,不必积之仓廪,⽽后为吾有也。
取之⽆穷,何忧乎有求⽽不得?
⽤之不竭,何患乎有事⽽⽆备?
牺牲粢盛,⾜以为祭祀之供;⽟帛筐篚,⾜以资朝聘之费。借⽈不⾜,百姓⾃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乎?
饔飨牢醴,⾜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以备征伐之⽤,借⽈不⾜,百姓⾃有以应之也,⼜孰与不⾜乎?
吁!彻法之⽴,本以为民,⽽国⽤之⾜,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谓颜渊⽈,⽤之则⾏,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韩菼,清代,字元少,别字慕庐,长洲⼈。康熙癸丑⼀甲⼀名进⼠,授修撰,官⾄礼部尚书)
圣⼈⾏藏之宜,俟能者⽽始微⽰之也。
盖圣⼈之⾏藏,正不易规,⾃颜⼦⼏之,⽽始可与之⾔矣。
故特谓之⽈:毕⽣阅历,只⼀⼆途以听⼈分取焉,⽽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鲜也。迨于有可以⾃信之矣。⽽或独得⽽⽆与共,独处⽽⽆与⾔。此意其托之寤歌⾃适也耶,⽽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有积⽣平之得⼒,终不⾃明,⽽必俟其⼈发之⼈有积⼀⼼之静观,初⽆所试,⽽不知他⼈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事,⽽中度吾⾝,⽤耶舍耶,⾏耶藏耶?
汲于⾏者蹶,需于⾏者滞,有如不必于⾏,⽽⽤之则⾏者乎?此其⼈⾮复功名中⼈也。
则尝试拟⽽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负矣。窃念⾃穷理观化以来,屡以⾝涉⽤舍之交,⽽充然有余以⾃处者,此际亦差堪慰⽿。
则⼜尝⾝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周旋⽽忽之,然与⼈同学之谓何,⽽此意竟寂寂⼈间,亦⽤⾃叹矣。⽽独是晤对忘⾔之顷,曾不与我质⾏藏之疑,⽽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共慰⽿。
⽽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确有以⾃主,故⼀任乎⼈事之迁,⽽只⾃⾏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舍何与焉?我两⼈长抱此⾄⾜者共千古已矣。
五经四书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顺应⽆⽅,故虽积乎道德之厚,⽽总不争乎⽓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藏⼜何事焉?我两⼈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前⽂释义:
(⼀)破题⼆句,明破⾏藏,暗破惟我与尔。凡破题⽆论圣贤与何⼈之名,均须⽤代字,故以能者⼆字代颜渊。
(⼆)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承题诸⼈直称名号,故称颜⼦。破承皆⽤作者之意,不⼊⼝⽓。
(三)起讲⼗句,多少句数并⽆定法,可以任意伸缩。起处⽤若⽈、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皆可。“故特谓之⽈”下,⼊孔⼦⼝⽓对颜渊说,“毕⽣”四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起讲以后,皆是孔⼦⼝⽓。
(四)只⽤“回乎”⼆字领起,以⽆上⽂,故直接⼊⼿。孔⼦对于弟⼦⼀律呼名,颜⼦名回,字⼦渊,所以不⽈渊⽽⽈回。“回乎”下为起⼆⽐,每⽐七句,句数多少⽆定,中后⽐亦然,特起⽐不宜长,致占中后⽐地位。⽤意在题前我尔字盘旋,轻逗⽤舍⾏藏⽽不实作。
(五)为提⽐后之出题,仍⽤“回乎”唤起,将“⽤舍、⾏、藏、我、尔”字⼀齐点出,此为五句,但相题为之,句数可以伸缩。
(六)为提⽐后之两⼩⽐,醒出⾏藏⽤舍⼆语,叫起“我尔”,意为中⽐地步。惟两⼩⽐,或有⽤于中⽐之下,或有⽤于后⽐之下作束⽐,位置倘或不同,则⽤意随之⽽改。令之全篇仍为⼋股,亦有省去此⼩⽐,⽽全篇⽂为六股者。
(七)此为⼆中⽐,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尽⽤实笔实写⽿。
(⼋)此为过接,于中⽐后,即过到题之末句“惟我与尔”、紧接后⽐。
(九)此为后⼆⽐,实⼒发挥,⽤题“惟我与尔”末句,总起⽤舍⾏藏全题,⽓势舒达,意⽆余蕴,全⽂⾄此⽽成篇矣。每⽐⼋句,因其中⽐略长。若中⽐较短,则后⽐之⽂,尽情驰骋,往往⾄⼗余、⼆⼗句者亦有。
(⼗)此为全篇之收结,倘有下⽂,则收结改为落下。
总上⾔之,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单句法。起讲中间亦有⽤对句者,⼋⽐则出⽐与对⽐必相对以成⽂,此定体也。举此⼀篇⽽分释之,以略见⼋股之例。其余体格,不及详论。
延伸阅读
⼋股⽂,是明清科举考试的⼀种⽂体,也称制义、制艺、时⽂、⼋⽐⽂。⼋股⽂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古⼈的语⽓,绝对不允许⾃由发挥,⽽句⼦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低等也都要相对成⽂,字数也有限制。
⼋股⽂就是指⽂章的⼋个部分,⽂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部分组成,题⽬⼀律出⾃四书五经中的原⽂。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对偶的⽂字,合起来共⼋股。旧时科举,⼋股⽂要⽤孔
题⽬⼀律出⾃四书五经中的原⽂。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对偶的⽂字,合起来共⼋股。旧时科举,⼋股⽂要⽤孔⼦、孟⼦的⼝⽓说话,四副对⼦平仄对仗,不能⽤风花雪⽉的典故亵渎圣⼈,每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股⽂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古⼈的语⽓,绝对不允许⾃由发挥,⽽句⼦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低等也都要相对成⽂,字数也有限制。
开始先揭⽰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作为起讲后引出正⽂的突破⼝。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中,
都有两股排⽐对偶的⽂字,合共⼋股,故称⼋股⽂。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说”。参阅《明史·选举志⼆》,⽰例:清·阮元《四书⽂话》、梁章钜《制义丛话》。《儒林外史》第⼀回:“此⼀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之法:三年⼀科,⽤《五经》《四书》⼋股⽂。
⽂体发展
⼋股⽂的形式,最早可溯源于唐朝的“帖括”。所谓“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写某⼀种经书的注解。唐代虽以诗、赋取⼠,但并未完全废除读“经”。
宋代⾃王安⽯秉政,以“经义”试⼠,学⼦任治⼀经,考试时发挥“经义”为⽂字,这不同于唐代专重记忆注疏原⽂,考试概括来书写答案的“帖经”,⽽是发挥对经⽂意义的理解来写⽂,因⽽名为“经义”。
元试,⽤“经义”“经疑”为题述⽂,出题范围,限制在《⼤学》《中庸》《论语》《孟⼦》四种书中。这就是最早的⼋股⽂雏形了。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提倡,逐渐形成⽐较严格固定的⼋股⽂格式,⼋股⽂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顾炎武《⽇知录》中说道:
“经义之⽂,流俗谓之⼋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如《乐天下者保天下》⽂,起讲先提三句,即
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句,再作⼤结。每四股之中,⼀反⼀正,⼀虚⼀实,⼀浅⼀深。若题本两对,⽂亦两⼤对,是为两扇⽴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相传谓之⼋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句四句为对,排⽐⼗数对成篇,⽽不⽌于⼋股者。”
科举应⽤
⼋股⽂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种特殊⽂体。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股⽂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朱熹相同,极⼤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法通过考试。⽂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连字数都有⼀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书写难度甚⾼。
⼋股⽂即制义,或⽈制艺,⼜名时艺、时⽂、⼋⽐⽂、四书⽂。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艺”则是⽤六艺之⼀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时⽂”就是当时的⽂章、⽂体,区别于古⽂、骈⽂等。“⼋⽐⽂”意同“⼋股”,即⼋段排⽐对偶的⽂章。“四书⽂”是指所出题⽬,都是《四书》中的,因⽽叫“四书⽂”。
三级考试:府试考诸⽣,俗名“秀才”,只考《四书》⼋股⽂。乡试(即在本省考)考举⼈,⾸场考⼋股⽂。会试(在北京考、包括礼部贡院考及殿试)考进⼠,⾸场也考⼋股⽂。除殿试⽽外,府、省、京城三级由⼩考到中进⼠考试都是以⼋股⽂为主。因为⾸场作⼋股⽂,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场,⾸场不⼊试官眼。⼆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股⽂是惟⼀的考场⽂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写⼋股⽂的功⼒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股⽂。
今年9⽉4⽇是张家塘创办三周年纪念⽇。为了庆祝张家塘创办三周年和新中国成⽴七⼗周年,张家塘拟推出系列庆祝活动:⼀是名称返璞归真,恢复原汁原味的“张家塘”,做到实⾄名归;⼆是从⼋⽉底起,以发布原创作品为主;三是开展“张塘⼈写张塘⼈”征⽂。征稿对象为所有张塘⼈,⽆论男⼥⽼幼,包括出嫁⼥和新媳妇。既可以写⾃⼰的⼈⽣经历和感悟、体验,也可以写⾃⼰的家⼈、发⼩、玩伴,体裁、篇幅不限。
以写⾃⼰的⼈⽣经历和感悟、体验,也可以写⾃⼰的家⼈、发⼩、玩伴,体裁、篇幅不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