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山居秋暝》一诗,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孕育了诸多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提前查阅关于王维的资料了,哪位同学愿
意给大家分享一下?(指名回答教师相机补充)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居秋暝》,去感受他的诗中有画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纠正,并警示的字音。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并用笔在文中划出停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指导书写。
6.结合注释,理解诗题含义。(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并总结)
7.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对诗句进行翻译,并说说诗人看到的景具体是怎样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注解)
喧:喧哗。
春芳:春天的花草。
8.全班交流、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并总结。课件呈现诗句译文,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直观理解诗句。
空旷的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凉爽的)夜晚降临使人感到秋天已经来临。
皎洁的月光从松枝间洒下,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深处传来洗衣归来的女子们的笑语喧哗声,莲叶纷披是渔船顺流而下了。
任凭春日的芳菲消歇,我在这样的秋中,自可流连徜徉。
板块三 精读课文,体会意境
1过渡: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通过解读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季日落时分山中雨后图,那这幅画中有哪些画面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诗中寻答案吧。
2.课件出示首联,引导学生赏析首联。
句段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学生齐读,说说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指名回答,学生补充)
(2)分析空山新雨后一句。
①“空山是什么意思?有何妙处?(指名回答,教师指导)
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请学生说说新雨的含义并总结从空山新雨后得到的信息。
总结此句与题目的关系:照应题目中的山居
(3)分析天气晚来秋一句。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此句与题目的关系:照应秋暝
(4)小结:首联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秋季傍晚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那这山中秋季傍晚雨后的晚景具体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下文寻答案。
3.课件出示颔联和颈联。
句段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请学生发挥想象,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联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在地上;清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浣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莲叶轻轻地摇动,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
(2)学生出这两联诗句描绘的景物有哪些。
明月 松林 清泉 岩石 竹林
浣女 莲叶 渔舟
(3)请学生判断哪句是静态描写,哪句是动态描写。(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静态描写:明月松间照。
动态描写: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同桌间讨论:颔联中的明月、松、清泉有什么作用?(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明月、松、清泉象征了诗人的高洁品格,体现诗人高洁的追求。同时,淙淙流淌的清泉更加衬托出山中的宁静。
分组合作,探究”“的妙处。(推荐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
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渔舟,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深处,渔舟被莲叶遮蔽。所以在听到竹林深处的喧嚣后才知道浣女归来,看到莲叶纷披,才知道渔舟驶来。”“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同时带有生活气息,让整个山林生机盎然。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加幽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