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板书: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写景的古诗,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
    1.情境听读
    播放《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山居秋暝》中注意读准“暝(míng)”“喧(xuān)”“浣(huàn)”;《枫桥夜泊》中注意读准“啼(tí)”“钟(zhōng)”。
    3.书写指导
    (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孙、泊、愁、寺。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
    ①“孙、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②“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4.解读诗题
    (1)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相机点拨:借助注释,我们可以知道“暝”的意思是“日落时分,天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住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
    (2)引导学生读诗题“枫桥夜泊”,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相机点拨:“泊”的意思是“船靠岸;停船”。诗题可理解为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5.作者简介
    教师请学生介绍两位诗人中自己最喜欢或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后随其父迁居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画家。又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居住在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评极为精当。
    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三、问题探究
    过渡:同学们,《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山中图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寻答案吧!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相机点拨。
    点拨: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
    ②“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竹喧”即“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
    ③“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浣女洗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浣”的意思是“洗衣服”,“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
    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并结合书中插图发挥想象,从而描述出诗中所写的雨后山林景。
    3.成果展示
    (1)字词梳理:
    ①空山:空旷的山林。
    ②竹喧:竹林里传来喧笑声。
    ③归浣女:浣女洗衣归来。“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
    ④下渔舟:渔船顺流而下。
    ⑤春芳:春天的花草。
    ⑥歇:尽。
    ⑦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2)诗意梳理:
    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4.情境诵读
    播放《山居秋暝》情境视频(诵读版),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古诗大意。
    (二)合作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古诗大意,通过朗读古诗,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诗人心中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1.探究任务
    (1)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安排
    (1)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引导学生朗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描写秋天的古诗有哪些
    (1)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相机板书:空山 明月 清泉 浣女 渔舟
    (2)引导学生朗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①让学生自由朗读前两联并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②引导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预设1:空旷的山间刚下过一场秋雨,万物一新,林木茂密,银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
    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
    预设2: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
    引导体会“清泉石上流”的画面。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的动态描写。
    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联,说说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
    点拨:“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动态描写,展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联。
    教师相机点拨:朗读首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朗读颔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得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要相对响亮、明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
    (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
    ①教师补充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的资料。
    资料补充:唐天宝初,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朝政日趋黑暗腐败,王维的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也日渐衰减。他身在朝廷,心向山野,在蓝田辋川购置了别业,经常在公余闲暇游憩其中,过着亦官亦隐、奉佛修行的生活。王维生活在辋川,创作在辋川,死后又葬于辋川。辋川是王维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一生中从事创作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