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三国曹孟德写一篇祭文
假如有这样一个语文单元,单元主题为古代的优秀祭文,文本资源包括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苏轼的《祭欧阳文忠公》、袁枚的《祭妹文》,当然,你还可以添加其他与主题相关的祭文或悼词,那么,作为语文老师,你将如何教授这个单元?
传统教学
  当然,你可以一篇一篇去讲解,如果你有足够的课时,因为每一篇都是古代经典文本,细细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赏析也并无大碍。大约传统的讲授法就是如此,尤其是面对文言文本,疏通词句,理解文意乃是阅读的基础。
再或者,你可以在同样的主题下,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辨清每个文本的意蕴以及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因为毕竟你已经将其组合成了一个单元,而这个单元又是由相同的主题构成的。这样的设计应该比第一个单篇讲解进步了,因为你有了整合的思想,有了文本比较的思想;而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是教会学生读书,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理解了文本的含义或思想。
然而学生的学习终归是被动的,因为一切的设计都是出自教师,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学习了文本,而且极有可能学生面对了文言文生出好像是宿命般的畏难感。总之,是硬着头皮去看这些千年以前的文字。
回到课标
我们教师和我们的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文字吗?或者说学生阅读这些文本最终要发展和铸造了自己哪方面的能力?让我们回到课标,看看课标是如何界定的:
课程标准
1. 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 在理解语言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比较和分析其异同,能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 能够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并尝试运用。尝试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审视和评论古今中外语言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且不谈课标所规定的具体学习内容,单说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自觉整理”“主动积累、梳理”“历史眼光”“现代观念”“比较分析”等等,这些关键词无不集中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能够“自觉整理”,用“历史眼光”及“现代观念”去比较分析。
于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设计教学或者说设计学习。同样是这些古代祭文文本,我们可以从写作的角度达成阅读的目的。比如说,学习写作一篇祭文。通过写的方式实现有目的的阅读古代或者现代祭文悼词,实际上根本还是为了阅读的写作,写作仅仅是一种阅读的手段罢了。给谁写祭文呢?给老师写,大约学生是会感兴趣的,然而老师可能不愿意,因为毕竟超越了传统,且阅读的范围不会扩大。给曹操写吧!一个老师说道,曹操的祭日快要到了。思想的火花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
核心问题与学习目标
曹操乃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留下无穷的话题任后人评说。请阅读完《三国志·武帝纪》以及曹操的代表诗文,并结合当代人张作耀的《曹操传》,深入了解曹操,在其祭日来临之际为其写作一篇祭文。
那哪些古代祭文呢?《祭妹文》《祭欧阳文忠公》呢?你大约会问道。是啊,怎么从古代祭文一下飞跃到了曹操?老师们且稍安勿躁,我们且确定了学习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能够从特定角度对历史人物做出合乎逻辑的评价。
我们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经验已经对某些历史人物形成了某些特定看法,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碎片化、人云亦云、凭据不充分等。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从这一学情出发的。学习目标确定之后,我们需要确定核心问题。什么是核心为题呢?核心问题是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本单元文本价值并能一直持续的问题,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它是思考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于是围绕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已经学习资源,我们提出这样的核心问题:伟大的人物是如何影响历史的?
曹操肯定是一个伟大人物,这毋庸置疑。我们通过学习需要思考的并不是判定曹操是不是
一个伟大人物,而是要深入思考作为一个伟大人物,曹操是如何影响历史的,换言之,学生需要思考曹操在哪些方面为后世人不断“引用”。当然,思考曹操这样伟大人物如何影响历史只是一个引子,由曹操学生可以延展到其他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考察他们如何推动了历史,其共性是什么。这便是这个核心问题的价值所在。正如前文所述,该核心问题具有十足的开放性,且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资源准备
行文至此,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学习者,面对这样一个核心任务以及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你将如何展开学习?
你会想,我要给曹操写一篇祭文,那么我就需要了解曹操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在历史上的诸多影响与贡献,不然的话,我如何给曹操写祭文呢?或许,我还应该看看历史上他人是如何对曹操进行评价的。当然,我不能简单依靠我读过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因为毕竟是演义小说,人物的塑造必然带上了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不能当真。于是,阅读正史《三国志》就是我的必须。当然,我还需要了解学习祭文的一般写法。如何开头,怎样结尾,用什么样的口吻,是否要客观评价等等,那么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古代那
些经典的祭文,如袁枚的《祭妹文》等。
了解到这些学习路径,我们教师就要给学生准备好较为丰富且非常必要的学习资源:
这些学习资源分为两个部分,一为与祭文或悼词相关的文本,包括文言文和现代文;另外一部分为与曹操相关的阅读资源,包括曹操的本纪以及曹操的诗文,外加一本现代人的《曹操传》。
我们用12课时来完成这个项目。设定好必要的时间节点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阅读路径来制订自我学习规划。他可以先看祭文、悼词,以了解祭文的基本构成与语言特点,然后再阅读与曹操有关的资源,准备撰写曹操祭文;当然他也可以先阅读曹操资源,有目的地获取曹操的事迹,然后再阅读相关祭文悼词,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这样,我们就真正实现了尊重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学习路径,不再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统一行动。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核心任务,我们需要设计更为细致的子任务来支撑核心任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从而更准确地直抵目标。
且看子任务:
1. 亲爱的同学,你在研读所提供的若干祭文时,建议你分析并归纳祭文的一般结构以及情感内容与方法。并思考如下问题,并将你的思考写在笔记本上。
(1)文言祭文与现代文祭文除了在文言白话的不同之外,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2)祭文最动人处表现在什么地方?(相比较而言,你感触最深的祭文与最无感的祭文是哪篇?说明理由。)
(3)归纳祭文常用语句
2. 你在研读与曹操有关的资料时,建议你梳理曹操主要事迹及其具体成就,并按照如下指引为你的祭文做好基础工作:
(1)我准备从这几个方面来为曹操写祭文。
(2)我将以这样的身份为曹操写祭文,说明这样写的方便之处。(现代人、臣子……)
(3)我准备采用这样的结构来写作。
悼词怎么写(4)因为身份的限定,我准备采用这样的语言。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若干疑问。比如,学生在阅读文言祭文的时候,遇到陌生的词语怎么办?遇到难句或想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怎么办?即使是现代祭文吧,虽然用白话文写就,也肯定有想与同学老师讨论的问题。这一切,好像教师已经无法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了。因为每个学生面对的问题不一样。一个学生的疑惑可能在另一个学生看来就不是问题。既然这样,我们何不将这些问题放到网络平台上呢?
      于是课内课外浑然一体了,线上线下也无缝关联了。教师的角从一个讲解者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监控者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者。教师从过去专注于文本解读转向了设计学习,设计各种脚手架、量规等等。简言之,教师设计良好的工具,为学生进入学习、持续学习提供可能用到的各种学习工具。比如,学生进入撰写祭文悼词阶段,我们需要提前提供祭文的写作量规,让学生明白一个合格的祭文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祭文/悼词写作量规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角度:能确立特定的角度,保持独立见解,并将人物放置历史长河中准确定位
逻辑:有严谨且富创意的逻辑顺序,连贯深入,评价拿捏得很有分寸感
角度:能够到历史人物特定的角度进行合理开掘,但常常受评论影响人云亦云,没有新意;
逻辑:有严谨的逻辑顺序,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分寸感还不够,像是套路
角度:无特定角度,断章取义地将文本信息加以简单整合,评价体现不出合理性
逻辑:还没有掌握逻辑顺序的类型,漏洞很多,呈现出思维混乱状态
 
 
情感细腻,语言生动真切,有细节有张力;或含蓄或慎重或直抒胸臆或大悲无泪,让听者为之动容回味无穷
表达的情感与所呈现的特定角度相吻合;使用的语言主要停留在悲痛等情绪层面,能够抓住一些细节,但情感不够细腻
语言无情感彩;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使用的语言要么过激要么造作,没有准确性和分寸感
 
 
有整体架构和全局视野,一篇祭文道尽历史人物的伟大一生;起承转合,层层相因,自成一体
能够进行整体架构,且通过一篇简短祭文提炼了一生,但起承转合比较生硬,讲完一层就结束,不够连贯自然
仅仅选择了历史人物的几个生平事迹进行堆砌,没有完整的结构,无法引起听者的兴趣和共鸣
终于,曹操祭文出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