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省黄冈中学200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古诗鉴赏
★专题精讲
一、考纲要求
(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重点、难点、热点透析
2002年起全国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形式,考查X围仅限于古代诗歌,考查重点在于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总体说来,诗歌鉴赏历来是广大考生的难点,究其原因,要么是诗词知识匮乏,要么是不善于多角度品读作品而不得以“跟着感觉走”,如此等等。下面从鉴赏的多角度方面谈几点看法。
1.对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及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诗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主要有:①豪放洒脱的形象;②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④爱惜人才的形象;⑤儿女情长的形象;⑥为国戍边的征人形象;⑦四处漂泊的游子形象;⑧品行正直、德性高洁的志士形象等。
2.对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①平实质朴;②含蓄隽永;③清新雅致;④形象生动;⑤绚丽飘逸。
3.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从风格流派看,如陈子昂的愤激慷慨,李白的奔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绮丽精工等。又如宋词有婉约与豪放之分。从表现手法看,如:①比兴手法;②对比手法;③象征手法;④使用典故;⑤渲染烘托;⑥托物言志;⑦运用修辞格;⑧不同类别、不同角
度的描写方法;⑨情景交融;⑩借古讽(喻)今等。鉴赏其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有时候还要注意同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
4.对古代诗歌内容的鉴赏
古代诗歌的内容大体可概括为:①写景抒情;②咏物言志;③边塞征战;④怀古咏史;⑤即事感怀;⑥羁旅行役。
5.对古代诗歌情感的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一般有以下一些感情种类:①惜别之情;②黍离之情;③思乡之情;④怀古之情;⑤讽喻之情;⑥报国之情;⑦咏景之情(热爱自然);⑧恋友之情。
6.对古代诗歌体裁的鉴赏
古代诗歌的样式很多,但每一种样式相对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为
我们阅读和鉴赏提供了比较方便的切人点,因此,熟知常见的一些诗歌样式就显得必不可少。(具体的古代诗歌体裁知识此处从略)
三、方法与技巧
诚然,诗歌鉴赏的方法涉及方方面面,一般来说,解答诗歌鉴赏题,首先需要考生有一定的阅读量,储备相关的诗词阅读和鉴赏知识;其次,审准题意,有针对性地调动鉴赏诗词的相关知识进行合理、有效分析;再次,需要掌握鉴赏的一些方法,如整体把握,捕捉关键词句等;最后,在表达上要尽可能用“诗化”的语言(简洁优美)组织答题。
四、命题推想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诗鉴赏题命题将会更加灵活且不可避免地走向个性化阅读形式。大体上可以这样预测:篇幅上仍会以短小诗、词、曲为主,形式上要注意两篇作品的比较阅读,要求上还会以语言、形象及表达技巧的鉴赏为主,同时兼顾内容方面的考查。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中古诗鉴赏题的考查还有可能检测对短小古典散文的鉴赏能力。这一切在平时的备考中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话高考
【例1】(2004某某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某某边。
*北固山,在今某某省某某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解析 这道题综合考查了列诗歌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鉴赏。这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他是某某人,一生“常往来吴楚间”。此次出行,是他经某某到江南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首联以对偶句式起,先写“客路”再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思已流露出来;颔联写涨潮时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岸似已消失不见,船上人视野更加开阔,而“风正一帆悬”一句巧妙地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恢宏之景展现出来,至于“失”好还是“阔”好.只要将诗中所表现的意境赏析出来即可(应该说两个字各有妙处);颈联“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是那样匆匆,用“生”、“入”二字加以拟人化描写.怎不叫客路上的诗人顿生思想之情?尾联写一大雁北归,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于是托大雁飞过某某时代为问候家里人,这两句与首联遥相呼应,使全篇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答案 两字各有其妙,闲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丽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
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电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未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入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
点评本道题设问点较多,但前后内在照应很好,便于考生准确审题和解读作品。首尾两联容易理解,难点恰恰在于中间两联:炼字之妙,造句之工,写景之奇,抒情之巧,皆在这里。
【例2】 (2003年全国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诗句赏析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禾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龙。【注】
【注】安禅:佛家用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关键的一句。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解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题目的切入点非常明确,即“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本题能出“咽”、“冷”是诗眼并不困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特别是他晚年沉湎于佛家的空寂心境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尢浓。本诗五、六句一向为人所称道,这两句写的 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因为山林
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从全诗看,前几句描写其实也都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这“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当然,还可从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等方面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只要赏析得当皆可。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苛松上的日,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点评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近年来高考的必考点,同时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本诗的考查角度比较单一,只要把握好全诗,再寻点切入就没多大问题。
【例3】 阅读《塞下曲》,然后回答:本诗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的妙处。
塞下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②楼兰:指西汉时一个楼兰国王,他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解析 既为“塞下曲”。自然是表现戍守边关将士的诗作。前四句写边塞五月仍寒的环境和伤春的悲壮气氛,中二句写将士戍边之艰苦卓绝,后两句表现誓死报国的壮士精神。将之整合,全诗所抒之情便可概括为:表现对戍边将士的报国精神的赞颂和报国的决心。
第二问有一定的选择空间。选择一联与选择角度应是同一的,也就是说鉴赏必须从某一角度切入,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落实。该诗的景物描写、反衬手法、巧用典故等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可选择体会或感受最深切,最能展现自己鉴赏水平的角度:诗句进行赏析。
对以上问题分析不当也极容易走入答题的误区,如:
错误解法1:本诗表现边塞环境均艰苦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这些同学只注意了诗的前半部分,缺乏整体把握意识,犯了眼中只有句、没有篇的毛病。诗中确实使用了典故“折柳”,但主要用意在于造成江南春与边塞雪景的对比,突出环境的艰苦;当然这其中也写出了战士想起了家乡,但“思乡之情”不是全诗的主旨,而只是对主旨起反衬强化的作用。远离家乡,环境艰苦,战斗紧X,但战士们没有厌战情绪,而是慷慨激昂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所以第一问的答案应为:表现对戍边将士报国精神的赞颂及报国的决心。
错误解法2;本诗采用夸X手法,夸X边塞的寒冷以表现战士的坚强。
错误解法3:本诗寄情于景,含蓄地表达了思想感情。
李白诗歌的确常用夸X手法,但这一首写天山的寒冷“无花只有寒”,的确基本是客观的写照。说本诗抒情的特点是“含蓄”,也不恰切,全诗最后两句直接抒情,直白而鲜明;诗歌前几句是写了景,其主要作用是反衬,也不是典型的寄情于景。
答案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无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面面,又是对戍边战士英勇精神的反衬。再如: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折杨柳”的曲子,自然引人产生对故乡亲人、春的回忆与思念,但眼前既无春,亲人更是遥不可见;戍边将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国奋战,由此对战士们为国的忠勇起到了极好的衬托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