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课堂实录
沙河市第六中学 石翠平
生:同学们,这两天我们一起沐浴了一场诗词的洗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掷地有声的的人生宣言,让我们看到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身居破败茅屋,却心怀天下百姓,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再次让我们热泪盈眶.
今天,我们要和石老师一起走近陕西潼关,听一听元代散曲家张养浩那一声悲叹中,又饱含了怎样悲天悯人的情怀。
师:谢谢这位同学精彩的开场。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陕西潼关,去聆听元代词人张养浩那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板书课题)《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中的小令,大家说,这个题目中,“山坡羊"是…..
(齐答)曲牌名。
师:“潼关怀古”是……
(齐答): 小令的题目…。.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节课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1、通过反复诵读,赏析诗文,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2、通过师生探讨,品味语言,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3、通过课外拓展,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要想达到这些目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小令的作者,张养浩。在元代词坛上,张养浩这个名字并不突出,他不是一个多么有名气的诗人,但绝对是一个有故事的、值得我们去认识的诗人。哪位同学来谈一谈你在预习中对张养浩有了多少了解。
1: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
2张养浩还写过一首《山坡羊》,叫《骊山怀古》。
师:这位同学真是爱读书,见多识广。老师再来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张养浩的故事。(课件展示)张养浩做过官,曾任监察御史,因为人正直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来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几年后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听到这里大家觉得张养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不喜欢当官。
1很有个性,朝廷多次召他做官都不去。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有个性不愿意当官的人,却在天历二年(1329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又出来当官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给了张养浩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是高官?还是厚禄?都不是.只因为天历二年(1329年)陕西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途经潼关。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小令。下面,我想请咱们班的女生来给我推荐一位咱们班发音最标准的男生把这首小令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推荐)
1朗读):……
师:怪不得女生推荐你,原来你吐字这么清晰,声音也这么好听。 美中不足的是,你不小心犯了一点错误,谁来帮他更正?
2: 踌躇(chòuchú ),他读成了踌躇(chòu chù ),“躇"不是四声,是二声。
师:这位同学得非常正确。我们学习诗词,第一步是要把他读对。也就是朗读准确。这首小令不长,其中有四个词语需要大家注意。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读一下(多媒体演示)
生(齐读):峦( luán   踌躇(chòuchú )  阙( què     ( x山坡羊 骊山怀古īng
师:解决了字词障碍后,就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地把这首小令读一遍.
(齐读): ……
师:大家读得非常对,只可惜也仅仅是读得对,读得还不够好.怎样能读得更好呢?如果我们能把握好每个句子内部的停顿,听起来就有吟诗的感觉了。 大家试着在小组内读一读,试着来划分这首小令的节奏。
(小组活动)……
师:哪为同学觉得自己的划分最正确?站起来让大家见证一下.
(读): ……
(根据学生朗读,在白板上划分节奏):大家觉得,他划分地怎样?
完全正确。
师:看来,大家对这首小令都很有感觉嘛!让我们一起按照这个节奏,再来把这首小令读一下。大家一起读出节奏,读出吟诗的感觉
(按照节奏齐读: ……
师:这一次大家不但读对了,也读得更好了。朗朗上口,很有吟诗的感觉了.但老师觉得,大家现在是在用嘴巴读,没有用心读。所以,大家的朗读里,缺少诗情诗味。什么事诗情诗味呢?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师们是怎么读诗的.
(播放范读录音,毕)
师:这一首《山坡羊》听完,大家都不约而同沉默了,是不是觉得我们周遭的空气都忽然变得凝重了呢?为什么这个朗读给我们带来如此强烈的震撼?因为,读诗的人是在用心读,读诗的人读懂了这首山坡羊,也读懂了张养浩本人。接下来,我们也来用心读一读,品一品,这首震撼人心的《山坡羊》.
  其实,反复读过几遍后,我们不难体会,张养浩写这首小令的心情。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呢?
生:伤心.
师:张养浩为什么会伤心?让我们一起走近潼关,这个张养浩的伤心之地。那一天,张养浩在潼关看到了什么?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师: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一词达意,一字传神,下面大家在小组互相说说,你觉得这几句诗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1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潼关的地形险要。
2聚,化动为静,把原本静止的山写出来动态,仿佛山要聚集在一起,共同守卫潼关。
3怒,用了拟人的修辞,写黄河之水咆哮奔腾,仿佛胸中一股不平之气在激荡,间接写出了人的心情不平静。
师:“聚"“怒” 写出了潼关的什么特点?
雄伟,险要,有气势。
师:怎样在朗读中读出潼关雄伟险要的气势呢?  大家朗读时把重音放在关键词上试试。
1(范读): ……
2(范读): ……
师:这样一读,潼关的风景还真的如在眼前了。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雄关,肯定要激情澎湃,被祖国大好河山而倾倒. 可这里,这里却是触动张养浩的伤心之地。 我们来考察一下潼关的地形。文中那句话写到了潼关的地势特征呢?
生:“山河表里通关路",意思是说,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
师:好一条潼关路。华山,像一道天然的城墙,守护着潼关,这样的城墙,谁能攻破;黄河,像一道天然的护城河保护着潼关,这样的护城河,谁能闯过?而这样一个“山河表里”的潼关,谁最想占领?。
: 统治者们。
师:事实上,潼关,在历史上也的确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和战争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正因为联想想到历朝历代百害无一利的战争,所以潼关这个地方才引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那么,诗人以什么样的姿态站立在潼关呢,请从文中出描写诗人神态的句子?
生:望西都,踌躇。
师:谁能描绘一下,当时诗人的神态?
1:诗人远远地望向西都,神凝重,良久,深深叹了口气。
2诗人站在潼关,手搭凉棚向西都望去,他的目光深邃,脸上却有着说不出的悲悯.
师:描绘地真好!我们一起来想象,张养浩在潼关勒马驻足,目光渐渐锁定了一个地方,“西都"。 面对“西都”他又想到了什么?
生:“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师:大家觉得宫阙万间在这里是不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1: 我觉得是,古诗词里的数字,多是夸张,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2我觉得好像不是。要是历朝历代的宫殿加起来,怕也有万间吧?
师:这两位同学的见解都不无道理.不过老师个人觉得“宫阙万间”在这里应该不是夸张。 西都即长安。长安不仅是秦汉都城,魏、晋、隋、唐都建都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它该经历
何等的繁荣和昌盛。我们就以汉代都城为例,请看汉代长安西南的一个建筑。(多媒体演示图片)
师:汉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 . 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 内有宫殿楼阁无数。 未央宫总面积相当于将近7个故宫大小。这仅仅是一个汉代,往前数有周朝有秦朝,往后数有魏晋有隋唐。长安这个六朝古都,经历了每个朝代的无限繁华,却也承担衰败灭亡。诗人张养浩途径这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呢?  (切换图片)
(不由自主读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师: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意味着什么?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抚今追昔,历史拨动了张养浩伤心之弦.我们要怎样读出诗人伤心的感情呢?
1:  ……
师:这位同学重音把握地很好。如果把语速再放慢一点,就更好了。
2……
师:这位同学读得又好很多。语调深沉,语速适当,节奏读得鲜明。到此为止,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张养浩是在为历朝历代灰飞烟灭地物质财富而伤心呢?
: 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令的末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是在为百姓伤心。
师:大家觉得两句诗该怎样理解呢?兴,是指一朝兴起,亡,是指一朝灭亡,为什么无论兴亡,苦的都是百姓呢?和你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1: 一个朝代灭亡,必然伴随着战争,而战争中老百姓必然要受苦。
师:大家能想到百姓受的哪些苦呢?
2比如男子要打仗,战死沙场,田地荒芜,官兵奴役百姓。
师:大家对战争颇有感受啊.那么为什么一朝兴起,百姓也苦呢?(这里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启发)大家想想,宫阙万间,盖宫阙的材料从何而来呢,盖宫阙的人又会是谁?
3: 一个朝代兴起,新的统治之往往要给自己盖宫殿,老百姓不服兵役又得服徭役。
4恐怕不止服徭役,还有承担很多苛捐杂税。
5还要占用大量的劳动力
师:大家说得很对。一朝灭亡,伴随着战争,百姓颠沛流离,怎能不苦?一朝兴起,统治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苦的依然是百姓。这最后两句诗,就像诗人沉重的叹息。其中包含了诗人对老百姓的什么情感?
:无限同情.
师:我们怎么读出这种同情的感情呢?
1……
师:这位同学用叹息的口气,读得很到位
2: ……
师:这位同学把兴亡二字加以对比,读得也很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读一下,看看我们能不能像刚才的范读录音一样,读出感情,读出诗人的心情.
生(配乐齐读):…….
师(归纳全诗):这首小令,由潼关之地的景象,引出怀古之情,而最后情系百姓,才是它真正的弦外之音。怀古诗词的最大特点,往往都是这样借题发挥,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隐藏在文字背后。谁能概括一下这首小令的主题?
1: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潼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2这首小令借由潼关风景的险峻气势,引发了诗人的怀古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师:两位同学概括地都很不错。张养浩的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上课前老师就说,张养浩不是一个多么杰出的诗人,但绝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一起来看,他这次赈灾之行,还发生了什么故事.
(多媒体演示补充资料,指定学生朗读)
生: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病死任上.百姓哀之如哀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