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案例
第一部分  有关心理障碍的案例
【案例一】某男D,37岁,76(当时为7-8岁)年唐山大地震,亲人全部遇难,被叔叔婶婶接到上海。大地震的印象极深,地震时看到亲人的死亡,极其悲惨,从此经常做噩梦,梦中几乎都是妈妈来接自己,跑上去妈妈有不见了,眼前一片空白,惊醒后一身冷汗。到医院
就医,吃过药,效果不大。
诊断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属于创伤性应激障碍(需排除其他情感性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神经症等等)。
病因分析:由于亲历大地震中亲人死亡的突发事件,导致持续性的精神困扰,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噩梦(病理性重现),并产生心悸、出冷汗等躯体化症状,继而影响正常社会功能。而且到医院就医
吃药效果不大。
心理咨询:首先应当对来访者表示绝对的同感,并充分给予其宣泄的过程。可以进行一般化的安慰技
术: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突发事件,且骤然面对亲人全部遇难的现实,的确是许多人都难以接受的。然后通过专业解释的方式阐述创伤性事件不断重演的心理原因,如在意识中过分回避和压抑导致了内心的冲突等等,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并促使来访者能够配合心理咨询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能够使来访者进行回忆当时灾难发生的过程,帮助其面对痛苦的记忆和感受,以缓解内心的压抑。通过来访者的梦境中反复出现“妈妈来接自己”可以推断其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需要进一步追溯童年期的痛苦源,以到引发之后持续应激障碍的根源,比如母亲是怎么去世的等等。询问童年时的内心感受,同时再了解现在的感受,让来访者领悟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退行”心理防御机制。在此过程中,会遇到来访者的阻抗,可辅以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技术帮助来访者脱敏。另外,需要通过认知咨询的技术处理来访者可能存在的认知偏误,让其明白灾难本身的不可遇测性以及不可抗性,减少自身的内心困苦,并能理性认识到灾难的绝对性与平安的相对性之类的关系。
【案例二】陈某,男,27岁,高中文化,未婚,安徽人。曾是摩托车飚车手并以此为生,生活富裕,2005年初,交了一个女朋友,感情很好。半年以后,女友认为飚车太危险,坚决要他改行做生意,可陈认为,飚车刺激,自己非常喜欢,不忍放弃。另外,飚车能挣钱,自己又没有其他本事,仍想继续做。为此,女友经常和他争吵。2005年底,他又要飚车,女友竭力阻止,但他非去不可,情急之下,女友抢走了他的大马力摩托车,并骑上车飞驰而去。由于技术不好,车速太快,开出不远就撞上了一辆汽车,结果车毁人亡。
我与婶婶
血淋淋的场面就发生在他眼前,令他悲痛欲绝,几乎崩溃。料理完女友的后事,陈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打工,主要想换个环境。不久,他女友15岁的妹妹也来到上海,他将她视为亲妹妹一样照顾。近半年来,他会经常回忆女友撞车的惨景,始终认为是自己杀了女友,内疚不已。近一个月来,尤其感到食欲不振,睡眠不好,常做恶梦。还担心女友的妹妹会走上邪路。整日忧心忡忡,他也觉得应该为死者感到难过,才是有良心的作法,还经常想到活在世上太痛苦,不如跟随女友一死了之,但担心女友的妹妹无人照顾,更对不起她家人。
诊断分析:陈某的问题属于创伤性的应激障碍
病因分析:由于经历了女友强行抢走其摩托车导致车毁人亡的重大事件,导致持续性的精神障碍,并不断重现当日女友撞车的惨景,伴有一定的忧郁的症状,需排除是否抑郁症的可能。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陈某表示同感,并给予其宣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对来访者应当予以更多的积极关注。比如他对女友的真挚感情、渴望通过飚车的职业和女友一起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以及对女友
妹妹的照顾显示出其责任心等等。
在以上的前提下,通过对创伤性事件的回顾,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认知疗法对来访者可能存在的认
知偏误进行处理,比如质疑“你之前可能预见女友会抢走你的车吗?”、“你能够预先知道汽车会开来吗?”,对于创伤性事件需要充分进行具体化,使来访者能够客观认识惨祸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归疚于自身。并通过专业解释的方式告诉来访者目前产生各种精神和躯体症状与创伤性体验之间的心因性关联。然后,就目前来访者的现状进行了解,再次同感其对妹妹的照顾,并质疑“担心女友的妹妹走上邪路”的客观依据,可以根据来访者目前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通过现实疗法等技术帮助其一同重新规划好日常生活,以逐渐摆脱过分纠缠于当日的事件而不能自拔的痛苦。对于其存在忧郁症状,以及潜在的自杀倾向,可转介专业医学机构进
【案例三】小强,高二男生,原在杭州某高一读书,学习成绩冒尖,
只是较为内向。
该生在高一结束时随父母转入乌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学习。新学期开始,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经常惹同学嗤笑;以后性格更加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
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后决定休学。
诊断分析:这是典型的适应障碍。
病因分析:这名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性格内向,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临床表现:失眠、呆讷、心烦意乱、情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这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
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
【案例四】章某,男,16岁。小时候由于双手患有严重的湿疹,为了防止传染所以一直戴手套。一年前湿疹好转了,就不戴了。但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拼命洗手,而且越洗越频繁,洗一次手约半小时左右。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略微缩短。洗手时,需要先用水冲,再擦肥皂,一直要擦到肘关节处。他自己也感到不合理,希望能够改变。【案例五】赵某,34岁,男,硕士。几个月前在报纸上看到了关于玻璃突然碎裂划伤行人的报道,从此以后就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害怕自己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每当他看到玻璃时,就会难以控制地想着会不会突然碎裂主。尽管他本人也知道这根本不可能,但就是会去想。最要命的是,他本人的办公桌旁就是窗户,他每天上班就是在与自己脑中关于玻璃碎裂的想法做斗争,根本无法安心工作,因此前
来求助。
【案例六】“近三个月来我总是感到不放心,尤其是再离开家里时,
我总是要检查煤气开关,水龙头和点灯开关。不检查我不放心。我检
查好多遍,才能离开家门。但常常是离开了家,想想不放心,又回去
检查。我觉得很累,不仅是体力累,心也很累,我明知道这样的做法
有点不对劲,就是不能自己克服。三个月前,我的一个老同学家因为
忘了煤气上烧水,结果睡午时水开后使煤气息了,后来煤气溢出使他
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是对我的冲击很大,我也怕家里出事,毁
了全家。我怕煤气漏,也怕漏电,漏水。总之是怕家中出事,发生不
测之祸。我的情况已明显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到我和配偶
的关系,因为他对我不理解,经常怨我,我们现在常常又争执。”1)初步诊断:三位案主的问题初步判断可能是属于强迫症,其中案
例四是属于强迫行为,案例五和案例六主要是观念性强迫。需要进行
甄别,首先症状存在已经3个月以上,而且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恐惧症的继发症状,以及器质性病变特别是基底节病变的继发症状,并且排除强迫性人格障碍,强迫症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认为自己的强迫观念或行为是不合理,强迫性人格障碍症
状没有明确的开始时间。
2)诊断咨询:首先应对来访者表示一定的同感,包括其强迫行为和
症状所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然后进一步了解事实,比如症状开始的时
间,特别是引发相关状的具体事件。例如案例四的湿疹、案例五的玻
璃碎裂划伤人事件,以及案例六因同学忘记煤气上烧水导致的中毒死
亡事件等等,且进一步将这些事件具体化,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具体
过程,特别是导致不幸发生的具体原因等等,再了解来访者本人的具体情况,使其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的过分担心和关注。另外,需要对来访者表示出有益于问题解决的良好倾向表示积极关注,例如案例四中“如果催促他的话,时间可以缩短”,借此可进一步支持来访
者,说明他是有能够观看可能的。
在此基础上,可以就来访者的认知偏误进行认知的介入,尤其是
针对强迫性的观念。比如案例五的“办公桌旁的窗户一定会落下伤人”、案例六的“不去一遍又一遍反复查看,那么就肯定发生惨祸。”通过与来访者进行不合理信念的辩论,使其能够认识到其观念的任意推断和过分夸大,比如质疑“有什么依据可以说明那个伤人事件的发生就一事实上预示着你旁边的窗户也会掉下伤人呢?”、“全上海这么多煤气用户,发生中毒事件的到底有多少?”或采用夸张式的提问“按照你的说法,是不是别人家里只要不像你那样成天反复去检查,就全都要
中毒死光了呢?”
3)应对:可以采用行为的技术加以干预。比如系统脱敏技术,按照容易发生强迫行为或观念的不同情景进行等级划分,然后想象进入每一个等级以后通过紧张松驰的放松训练降低对强迫行为或观念的敏感性;亦可以使用阻断疗法,针对强迫观念,用自我暗示的方法,告诉自己“玻璃掉落的概率只是极少数,我旁边的窗户很安全,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或在煤气灶台、电闸、水龙头前贴一张纸“我已经检查过了、这里是安全的”,以让自己停止强迫性思考;针对案例一强迫行为,可以使用冲击疗法,比如试着将手放入一团污泥中,直接面对所担心的后果,并告诉自己“不会有什么事发生的”,以达到缓解强迫行为的目的。由于强迫症是日积月累所致,有一定的顽固性,可以通过各种途笃先逐步减少强迫观念或行为,而不强求一招根治。【案例七】小史,女,22岁,因心慌、手脚发冷,偶有惊恐感,小
便增多两月余前来咨询,心内科检查排除心脏病可能。自述为某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生,看到同学考研或出国,认为自己成绩优秀,前途也不能比别人差。因此,近半年来,加班加点写毕业论文;四处奔波寻
理想的工作,心力交瘁。
诊断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分析可能属于广泛性焦虑,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焦虑症状,并同时伴有运动性焦虑如坐立不安、来回徘徊等等,以及精神性焦虑如无确定对象的不安和害怕、多汗等等,且带有其他自主神经症状,两种症状互相均衡,并且无明显足以引起焦虑的刺激,或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性症状等等,确诊为焦虑症其症状需要持续6个月以上。另外来访者自身感到痛苦并有改变的
愿望,以区别于焦虑型人格障碍。
咨询思路:首先进一步了解小史的具体情况,目前的生活状况,家庭环境等等,从中掌握其生活的压力和强度,并适时给予同感,特别是对于其成绩优秀、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等情况予以积极关注,并给予其宣泄和倾诉的渠道,缓解内心紧张的压力。对于广泛性焦虑症个案适宜采取非指导性人本主义,不断地给予倾听、支持、鼓励,以舒
缓来访者的紧张、压力。
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放松训练的形式。通过对身体各部位紧张-松弛的不断交替,以达到放松减压的目的,从而减少和消除心理上或躯体上的紧张。可以先尝试让来访者集中注意,然后双手握拳紧绷,再放开,从中体会由紧张到松弛以后的放松感。接着可以从头-颈-双肩-上肢-躯干-下肢的大致顺序,按照此法进行想象放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