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名⽼师,时常需要⽤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1
  [教学⽬标]
  1.结合⼯具书和注释,⾃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对征⼈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对祖国古诗词⽂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意;想象画⾯,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准备]
  查阅诗⼈和本诗背景资料。
  结合注释,⾃学诗意。
  *课前互动创诗境:看图猜诗句。
  [教学过程]
  ⼀、导⼊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活在诗的国度⾥。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学素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同学习第21课 “古诗三⾸”的第⼀⾸诗,穿越到唐朝的⼤漠边关,感知诗⼈王昌龄的⾚⼦情怀。(板书诗题和诗⼈)。
  ⼆、解诗题,知诗⼈。(检查预习)
  1.解诗题
  齐读诗题,读准“塞”的⾳,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和历史背景。
  (1)PPT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分享搜集的关于诗⼈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全诗)
  (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结合字⾳、流畅度评价。(注意“教”读第⼀声。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
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
  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告知七⾔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由练读。师⽣合作读。
  (3)展⽰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展诗情?
  指2-3名学⽣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塞下曲的古诗的意思
  2.结合注释,明⽩诗句⼤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起探讨。
  (1)学⽣⾃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出⽰全诗,指名说读懂了哪些诗句意思(不求统⼀,⼤致符合意思即可),还有哪些疑问。学⽣不能解决之处,师再引导解疑。
  “秦时明⽉汉时关”——还是秦汉时的明⽉,还是秦汉时的边关。(简要拓展“互⽂”修辞⼿法。)
  “万⾥长征⼈未还。”——离家万⾥出征边塞的⼠兵,⾄今仍没有回还。(师:诗中的 “⼈”指的是——出征的战⼠。唐朝管出征边塞的⼠兵就叫“征⼈”。板书:征⼈。)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要是英勇善战的李⼴将军还健在,绝不让匈奴的兵马越过阴⼭。(提⽰:“但使”“飞将”“不教”“胡马”四词要翻译过来;师可视情况简要介绍阴⼭。)
  四、品词句,悟诗情。
  师:读好古诗,知道了⼤意,离学会还相差甚远。但凡脍炙⼈⼝的诗作,都蕴含着诗⼈极强的思想⽂化魅⼒。那么著名诗⼈王昌龄的这⾸代表之作有哪些绝妙,我们⼜该如何去发现呢?
  (⼀)“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PPT 出⽰)
  1.同学们,请轻声吟诵,看看诗句在你脑海中留下怎样的画⾯?
  引导品悟句⼀:
  (预设)⽣1:⼀轮明⽉照着边关。
  师:这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凄凉)读出你的感受来。
  质疑:可这“明⽉、边关”是边塞再普通不过的景物,句⼀⼜绝妙在哪⼉呢?(PPT出⽰朝代,感知时间久远。)这⼀“秦”⼀“汉”两字,将时间延展到近千年!千百年来,明⽉变了吗?(⽣:没有)边关变了吗?(⽣:没有)变的是⼀批⼜⼀批守边的征⼈们呐!所以,诗⼈第⼀句的七个字是想告诉我们--(出⽰“千百年来,战争⼀直没有停息。”齐读)让我们读出句⼀的“历史久远”来。(⽣齐读)
  ⼩结:诗⼈巧妙地⽤普通景物向我们传递出了这么多“⾔外之意”,这充分体现了诗歌语⾔的凝练之
美。
  1、品悟句⼆
  师:诗⼈王昌龄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光投向荒凉的⼤漠和征⼈。他关注的边关及征⼈是怎样的呢?(PPT出⽰图⽚,师讲解)
  (出⽰句⼆)回想画⾯读⼀读,你⼜读出了哪些“⾔外之意”,悟出了那种诗情?
  (预设)⽣2:万⾥长征----离家万⾥,路途遥远。(师补充:那时,从家乡到边关,⼀路跋⼭涉⽔、风餐露宿,别说步⾏,即便是乘最好的交通⼯具——马,⾄少也得半年之久。)
  ⽣3:⼈未还----战争很残酷。(师追问:为何没回?——也许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也许是战死沙场为国捐躯。⼀个“⼈未还”,饱含了多少凄凉与残酷啊!)
  3.带着⾃⼰的理解与感受齐读⼀⼆句。
  师:⼈未还,⼼相系呀!同学们,每到明⽉⾼挂的夜晚,那些背井离乡、历经⽣死考验⽽幸存下来的征⼈们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板书:思乡思亲)
  (PPT依次出⽰征⼈⽗亲、妻⼦、孩⼦图)那么同在⼀轮明⽉下,千百万征⼈的亲⼈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师描述画⾯,引导读出 “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夫、⽗)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为⼦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中还仅仅是思念的哀伤吗?还有什么?(悲愤)
  师:对什么的悲愤?(战争)
  师(板书:恨战争):是对⽆休⽌战争的悲愤。来,将你们的感情融⼊字⾥⾏间,齐读⼀、⼆两句。(⽣齐读)
  4.⼩结学法:刚才,我们不仅品出了征⼈和亲⼈之间的思念,还悟出了他们对战争的愤恨。看来,采⽤想象画⾯、品悟重点字词来体味诗情的⽅法很好⽤!推荐给⼤家!
  (⼆)品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师:⾯对不断重复的⼈间悲剧,诗⼈王昌龄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回到汉朝相对安稳的⽇⼦啊,因为——(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
1.谁说说这两句诗什么意思?相机检查注释“但使、胡马”的理解。
2.了解李⼴。(1)PPT出⽰唐.卢纶的《塞下曲》,指名说从诗中认识了怎样的李将军。(2)PPT补充李⼴资料,感知其英勇善战,读出敬佩(思念)之情。
  3.师:诗⼈这⾥思念⼏百年前的李将军的⽂字背后,你⼜读出了什么思考或⾔外之意呢?(⽣反馈)学贵有疑。相信下⾯的诗句和资料能帮到你。
  (1)(PPT出⽰相关边塞诗句,师⽣合作读。)
  师:此时,你想对⽆休⽌的战争说--(战争真残酷、征⼈伤亡很⼤……)
  (2)(PPT出⽰《资治通鉴.唐纪》资料)师引读。
  师:此时你相对朝廷说----(你们怎能不管征⼈死活?你们要派良将才能打胜仗啊……)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了,诗⼈哪是在盼李将军啊,他分明是在——(板书:忧国忧民盼和平)读出诗⼈满
怀的期盼--(⽣读)
  4.师:可怜的千百万征⼈们啊,思念之苦咱忍了,战场伤亡咱认了,可朝廷不管咱死活、当时将领的⽆能实在太令⼈寒⼼呀!征⼈们,这仗咱不打了,回家吧!----⾏不⾏?(不⾏!“没有国哪有家”!)请同学们牢记:⽆论何时何地,“有国才有家”!
  师:来,同学们,让我们读出保家卫国的豪情----(齐读三四句)⾯对前来进犯的敌⼈,读出我们必胜的决⼼----—(再读三四句)
  四、背诗⽂,颂经典。
  1.颂诗⼈(PPT出⽰课⽂插图)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诗⼈王昌龄。因他深知征⼈之苦,所以⽆限哀叹----(⽣:“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因他⼼系家国,所以呼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师:这寥寥28个字,就是诗⼈⼀⽚⾚诚之⼼的见证!难怪明代诗评家李攀龙评价他的《出塞》是——(PPT出⽰,⽣读“唐⼈七绝压卷之作”)。
  2.颂征⼈
  师:看着看着,这远去的背影⼜幻化成千百万征⼈的代表。他们虽九死⼀⽣、思乡思亲,仍义⽆反顾地⾛向战场;他们虽痛恨朝廷、将领和战争,但⼜希望杀敌报国使家国太平!这就是征⼈的⾚⼦豪情!
  3.颂经典
  同学们,全体起⽴,让我们⽤诵读向征⼈、诗⼈和他的作品致敬!----(⽣起⽴,齐诵全诗。)
  五、课外拓展,延读经典。
  师:请坐。悲凉中流露壮美,愤恨中满是⾚⼦热忱。这就是边塞诗的共性。
  ★1.学法迁移(如果时间不⾜,把拓展学习引向课外。)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想象画⾯,体会诗境;品悟字词,体味诗情”的⽅法学会了《出塞》。请看,我把诗⼈王昌龄的《出塞》(⼆)也带来了。(PPT出⽰:骝马新跨⽩⽟鞍,战罢沙场⽉⾊寒。城头铁⿎声犹震,匣⾥⾦⼑⾎未⼲。)
  学⽣⾃学,反馈。师评价(善于学习;学以致⽤,熟能⽣巧--建议把学法继续运⽤到⾃⼰搜集的边塞诗⾥。)
  2.结束语:⼀句句诗⾏,描绘⼀幅幅画卷;⼀⾸⾸诗歌,讲述⼀段段历史过往。课下,希望同学们与诗词经典作伴,拥有属于⾃⼰的诗意和远⽅。(谢谢!)
  王昌龄《出塞》的教学设计2
  教学⽬标:
  1、读准字⾳,读通句⼦。结合课后注解及⼯具书,了解古诗⼤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渴望和平的情感。
  教学流程:
  ⼀、揭题,摹“塞”之形。
  1、板书“边塞”。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个什么样的地⽅?
  2、教师⼩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边塞诗——出塞
  ⼆、诵读,觉“塞”之味
  (⼀)⼀读,读准字⾳。
  1、先请⼤家⾃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读通句⼦。
  2、⽣⾃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
  4、全班齐读。
  (⼆)⼆读,读出节奏。
  1、再请⼤家⾃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想象。
  2、指名说。这⾸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
  三、想像,品“塞”之情。
  (⼀)品“塞”之悲惨。
  1、师: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点击出⽰:万⾥长征⼈未还)在这句诗中,“征”是什么意思?“长征“呢?
  2、⼤家再轻声地把这句诗读上2、3遍,边读边想象战⽃时和战⽃后的画⾯。
  3、⽣⾃由读诗句。(⽣读时,播放战⽃时的⾳频)
  4、⽣读诗句,想象画⾯。
  5、指名说。
  6、让我们⼀起来看看战⽃之后的画⾯吧。(播放战⽃之后的画⾯。)
  7、看了之后有感觉?学⽣⾃由发⾔。
  8、补充描写战场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