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诗2021年7月5日,甘肃省诗人高凯创作的组诗《陇东,遍地乡愁》从全国数千件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得到评委会的一致认可,喜捧首届“闻一多诗歌奖”。评委会称组诗《陇东:遍地乡愁》为“一组令人感动的土地与生命之旅,它以切境而质朴的体验,丰富而鲜活的意象,以多变而饶有意味的视角,似浅而实深的生动笔墨,传达了陇东大地多彩与多难的生命记忆。诗篇呈现的土地经验,生命书写,体现了当今时代价值的探求向度,它的形式探索与诙谐简洁的语言风格,也体现了一个成熟诗人的可贵品质”。评委会肯定了高凯的诗歌在形式上的探索,但遗憾的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指出形式上所呈现出的具体内容。文学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苏珊·桑塔格曾强调“批
民间口气与多元气场——读《高凯诗选》
狄芦,原名岳文衡,1984年生于甘肃
正宁。现为庆阳宁县第五中学教师。有诗
歌作品散见于《星星》《诗选刊》《诗歌
月刊》《草堂》《飞天》《绿风》《时
代文学》等。2018年出版诗集《北地之
风》。
文本细读
评的功能应该是显示它如何是这样,甚至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而不是显示它意味着什么”。因此,笔者认真阅读了收录获奖组诗的《高凯诗选》这本诗集,尝试以高凯的民间口气为切入点,探讨高凯诗歌气场的多元存在。
高凯作为诗人是从乡土题材开始的,乡土也是高凯写作的原动力,并自称为乡愁诗人。到现在为止,高凯的诗歌题材、主题、意象、语言之源虽然几经变化,言说的风物林林总总,但是他的陇东根系依
然没有变。关于陇东特定风土人情的,如《村小:生字课》《村口》《远方》《半亩地》等;关于四海的繁华云烟的,如《上海的麻雀》《海上一日》《在入海口》等;关于臆想的断点残片的,如《昨夜的残梦》《失眠记》等。在这些题材中,高凯的代表作《村小:生字课》可以堪称乡土诗歌的存在之声。诗人及批评家雪潇认为“这首诗后来被人们广为传诵渐成经典的诗,凝聚着高凯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与出众的诗意捕捉力,也是高凯融入当时中国诗歌重返民间之潮的标志”。这里的“民间之潮”其实指的就是乡土诗歌的鲜活之根。由此,我们能够感受到高凯在诗歌中营造的鲜活气场——生动,画面感极强,始终贯穿着形象性;同时,也体现出高凯诗歌植根于大地与安卧于盆景的在场差异。
从诗歌言说之道来讲,高凯无论是取景借象,还是直陈其事,都能进入具体的言说之物的内部,摒弃或拒绝了文化式、思想式和哲学式的形而上的“空物阐释”。他总是面向生活本身,“诗”发民间立场;不但到了自己诗歌的言说口气,而且到了乡土诗歌存在的民间气场。即使从一位乡土型诗人转变成一位存在型诗人,高凯的言说口气依然没有变——乡音犹在,民间立场没有变;诗人的呼吸——调运换气之法,内部的言说技巧——生发转物的方式,也没有变。比如诗歌《从此我要用伤口
说话》,“从此以后我要用伤口说话//从此以后我决定闭上嘴巴/不说一句鬼话//我只留下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让伤疤永远成为伤疤//我的伤口很深/一旦开口就会有唇舌剑//而且两排咬紧牙关的老牙/也在伤口之中//我当然也用伤口呼吸/用伤口进食/从此以后我要用伤口说话/说出我的疼痛”。我们从文本中看不到全诗与陇东有任何关系,但如果读一下就会发现高凯诗歌的口气,其言说用词很有机关出膛
的发弹之感——提顿式的牙劲和换气的短促,对陇东语言敏感的读者,就能感知到陇东人那种特有的犟执之气。诗歌言说的口气,直接表现出诗人创作时的某种心情。在这诗中,不敬神的亢奋口气,就是诗人要表达个人私密的独立的声音,而不愿做神祗的传声筒。尤其是诗人采用的调气之法——以意运气、以气行意,气行意行、意至气至,并贯通全诗,将诗歌的气场深藏在诗人言说的口气之中;虽然看不见,但它确乎实有,像人体的经络,是一种虚在——不露面的存在。
形式主义诗歌语义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叫做“变形语义学”,学者们认为“作为诗歌语言组织化因素的韵律,会修正或是使意义‘变形’”。高凯的《村小:生字课》就是采用气化成声的律动——气韵,推动了诗歌语言的组织自觉地遵循一律六节的气韵——气场,最终在整体上恰好完成了“意义”上的“变形”,成为一堂独特精妙的《村小:生字课》。无独有偶,多年来致力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内形式的雪潇也发现,“如果说‘气韵贯通’是一种艺术的理想,则‘贯通气韵’就是一种艺术的操作方法,让大体相同的诗歌元素在大体相同的诗歌位置进行重复,以形成某种通道”。诗人高凯能把这种“变形”之术用诗歌呈现出来,说明他早已打通了诗歌内部的气脉。同时高凯诗歌的“这种变形”也是对诗歌内在气场及其律动存在的一次实践证明。
马修·阿诺德曾说:“批评的任务只是去了解世界上最好
文本细读
的知识和思想,反过来又通过这一点的宣扬去创造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潮流。”高凯这样的诗歌“老拳手”,值得“宣扬的”正是他的气韵贯通之术——不仅鲜活真实,而且还能随物赋形,变化多端。如《陇上》中,“一点  是旭日/一横  是阳关大道/一竖  是炊烟/一撇一捺  是城墩上站着的一个人儿/正在回头的黄河/一弯钩 又一弯钩”。全诗统摄在一个“是”之下,随物赋形,气韵铿锵,一字立骨,简笔式地勾勒出了故乡的辽阔全貌,并命名《陇上》。寥寥几个陇上的常见事物,却在诗人笔下立刻“变形”,冷峻凝重地再现了诗人对故乡非同寻常的独特感受。
除了这类短促换气之韵的表现之外,高凯还更进一步触到了更加幽邃贯通的运气之术——气定神闲拿捏气韵的吐纳、调控与变形,真可谓是深谙曲径通幽的妙法。如在《村口》中,“村口/其实和碗口一个样/喂活过一些人//村口/其实和井口一个样/吞掉过一些人//村口/其实和心口一个样/惦念过一些人//村口/
其实就是村子的一张口/总是唠叨村里的事情”。这首诗的气韵不再是直线式的单一进展,而是曲线式往复循环,气贯如虹,尽显曲意绵延之美。高凯在诗中调气收放自如,力不虚发,如拳击手稳打稳收,沉着冷静,入木三分。
读高凯的诗歌,他的言说口气是向下的,让我们能感觉到浓厚亲切的接近泥土的多元气味。口气通透的现场感无疑是抵达诗意的存在,而高凯的口语现场感——口气之场,更是使其抵达了多元的气场。先来感知一下高凯的言说口气,“天的尽头是远方/山的外面是远方/路的前方是远方/二亩地的边沿是远方/一把锄头够不着的地方是远方/被黄土就地掩埋的地方/是远方”(《远方》)。听这口气,你会直观地感觉到诗歌语言朴素平和的气息,当然也有机智的,甚至还自带乡土风味的幽默。再如《媳妇》中,“树梢梢上的那几个酸杏不见啦/难道想不来咱肚子里
有娃啦/当男人的要是在外面胡浪荡/当女人的就把他拴在裤带上”。这种言说口气一听就知道带有泥土的清新和芳香,只有进入到乡土中才能嗅到。
高凯诗歌的口语现场感,是在都市中听不到的浓郁的民间口气。如《打鼓》一诗,“造鼓的人/把自己的身体全部掏空/就是一面鼓//剩下的几截骨头/成了别人的鼓槌 谁能攥在手里/谁就是打鼓的人//不过 造鼓的人/还是把自己许多不平静的心声/平静地放在了鼓中//所有的鼓看上去都是空的/但每一面会响的鼓/又都是内容丰富//鼓不打不响/打鼓的人用力鼓舞灵魂的动作/就是打鼓”。这首诗中由打鼓带来的深沉粗犷
的机智经验,表明诗人是一个“打鼓者”——存在者,只有“鼓舞灵魂的动作”,才能敲出“鼓”的声响。当然这种深沉的机智经验中的气场——言说口气,无疑是来自民间的。高凯诗歌气场表现实话实说的民间憨气,远不止于此,还有如《你真坏》《》《舅舅家的路》《修表匠》等。
综上所述,高凯始终坚守着民间的诗歌气场,更可贵的是他还在摸索诗歌表现的多元场域,用思考克服诗歌审美中的平庸之恶。艺无止境,希望高凯在诗歌幽邃的艺途中走得更加遥远,也更加清醒。
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