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三首解读

  一: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乡愁诗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
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
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
“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三、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
  (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
  (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
  (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2.解释下面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暖树:向阳的树。
  没(mò):隐没。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作者简介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4.诗歌大意
  《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背景链接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
  (1)“从……中我看到了……”
  (2)“从……中我听到了……”
  (3)“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之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中了。
  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
  五、拓展延伸
  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