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阅读理解答案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
而实际上,诗歌在生活中备受歧视,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就连中考、高考作文的要求中都有这样的句子:“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如果有人介绍说你是一位诗人,不知道别人会用一种怎样的眼神打量着你。寒酸还是贫穷?个性还是另类?一定是兼而有之吧!
诗歌,真的是鸡肋,落魄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吗?
美学家朱光潜说:“如果生命有末日,诗才会有末日。到了生命的末日,我们无须顾虑到诗是否存在。但是有生命而无诗的人虽未到诗的末日,实在是早已到生命的末日了,那真是一件最可悲哀的事。”
你看,有生命而无诗,实际上生命已到末日。朱先生把诗歌的地位抬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少年是诗歌,中年是小说,老年是散文。将少年比作诗歌,那是因为诗歌的浪漫与想象、旋律与活力。少年是读诗的时代,在读诗年代不读诗,那将留下一生的遗憾。
但是谁说老年就不能读诗呢?
雨疏风骤之后,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扫眉才子却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过来,就是主人问,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着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海棠虽好,凤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之情,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情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年轻的“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阅历不深,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读史使人睿智,读诗使人灵秀。
文史不分家,读诗而不了解历史,必然心中有无限的困惑。比如杨万里有一首诗《过扬子江》: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获花风。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很多人说,作者前面风景写得不错,最后一句完全是凑韵,煎茶有什么功可言?
原来,杨万里在写这首诗时,南宋与北方的金国时战时和,有种种复杂的外交关系。每年正月初一,金国要派一个贺正旦使给南宋贺新年。那一年杨万里任南宋的接伴使,作为南宋的代表去迎接北方的使者。
金山上有个亭子叫“吞海亭”,当时南宋接待金国的使者,要在吞海亭上烹茶相见。
因此,“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记录的是当时外交的重要事件。现在,你该明白为何杜甫的诗称之为“诗史”吧!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叶嘉莹说的好:“诗歌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因为诗歌里蕴含着
许多丰富而美好的情感,能够激发人们心中无限的想象能力。“即使你不读诗,也一定要有诗的情怀。”我常对学生这样说。
温饱问题解决了,总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一首首诗歌,就像一杯杯陈年的老酒,让你迷醉其中;一行行妙句,就像一顿顿绝美的佳肴,让你唇齿留香。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章把诗歌比喻成文学这座大山的顶峰,体现了诗歌是独立于文学之外的精品。
B.中考、高考作文的要求“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体现了诗歌在考试中受限制。
C.好的诗歌总蕴含着许多丰富而美好的情感,能够激发人们心中无限的想象能力。
D.“诗歌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叶嘉莹的话突出了诗歌对人具有精神熏陶的作用。
2.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达了对“乡愁诗人”余光中去世的惋惜与怀念;引出论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
3.文章为什么详写李清照与侍女的对话?请简要分析。
乡愁诗答案:表现李清照有才情和诗意,更懂生活的情趣;论述读诗是不分年龄的,即使老年也能读诗。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不知道别人会用一种怎样的眼神打量着你。”(赏析加点词语)
答案:“打量”一词形象地写出世人对诗人的嫌弃,揭示了社会对读诗不重视的现象。
(2)“一首首诗歌,就像一杯杯陈年的老酒,让你迷醉其中。”(赏析句子)
答案:该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诗比喻成老酒,生动形象写出诗歌具有使人沉醉的魅力,表达了对诗歌的喜爱、赞美之情。
5.文中列举杨万里的诗《过扬子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论证了文史不分家,要读懂诗,还要了解历史的道理。②举例论证诗中有丰富知识,读诗有“使人灵秀”的作用。③增加行文的文采,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