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代
哥,你好给力!
进入角
难以看懂的书
开饭时间
编者按
2011年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16个"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
4月23日,是个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日子。1616年4月23日,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和中国著名戏剧家汤显祖辞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以鼓励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以及纪念那些为促进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本版今天从众多来稿中,选发了七位阅读爱好者的读书生活自述,分享书香,以迎接这个特殊的日子。
读书是一种权利
史飞翔
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性灵之物,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延续,是人生达到不朽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在"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社会,即使愚夫愚妇也知道"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道理。我小的时候,我们村子里有许多庄户人家常常是一连几代人没有一个人摸过书。在那个年代,家藏10本书就已经不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是书香之家了。一些人家如果有幸得到一本书,那是要先斋戒三日,静心洗手,焚香礼拜,才敢把书"请"出来。
读书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更是我们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地深入认识和体验世界的重要途径。读书让人思考、读书传递思想、读书使人快乐、读书让人优雅。一个国家国民
素质的高低和读书有直接关系。同样,一个人的人生幸福、事业成败也和读书有关系。读书不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精神素养,它同样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1857年,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说过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这句话不但说清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阅读本身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这句话诠释了一个道理读书也是一种权利。生存是一种权利,读书也是一种权利,是每一个公民不可剥夺的一种权利。
天天都是读书日
4 23世界读书日 潘姝苗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对于爱书的人来说,日日都是读书日。
新近看到更新的日志"最温暖的陪伴",不禁令我怦然心动。在QQ空间,那些书籍躺在温暖的棉布上,被拍了靓照。有村上春树的《1Q84》、白岩松的《幸福了吗》、麦家的《风语》,还有《星空下的咖啡馆》、《西决》、《MK大画集》、《又寂寞又美好》以及《呼啸山庄》等等,有彩厚重灰暗的名著,也有充满了时尚前卫的情调的绘本画册。
在单位三班倒,从事近乎机械式的劳动,时常夜不能寐,生活两点一线,周而复始着单调的运作。在她们的操作间里,安装了摄像装置,防止员工上班时间打瞌睡,开小差。当别人枕着星星和月亮美梦酣睡之时,正是这样的夜班族受煎熬的时刻。擦亮眼睛、打起精神,与生物钟抗衡,让精神与肉体对弈。可以想见,在8小时以外,在柴米油盐之上,那些厚薄不一的书,将给枯寂的心灵以多少慰藉。
我看着那些静卧在床边的书,那些边角已不分明,调因手掌指尖的摩挲而变得光滑润泽的封皮,我的泪竟禁不住漫上眼眶。如果你读懂过生活,你一定读得出一种源自内心的挚爱,那是一道不沾尘俗,没有功利的精神盛宴。有些书是富贵人的装饰品,汗牛塞屋,能读者寥寥无几;有些书是学问家赖以生存的衣食源,韦编三绝,非倒背如流不足以游刃;有些书是闲客的红粉佳人,浅尝辄止,一声凡尘的吆喝就将其丢得无影无形,无处可寻。唯有一样人以尘埃一样的姿势去爱书。他把心放得很低矮,很微小,只因舍不得丢掉自己的书,他不断地在书中寻觅自己的心。在我心里,就是这样的读者。她常说,"生活就像一把钝刀子,一点一点割去我的灵性与柔软;而我不屈服,我要在书香里,把我对于生活的热望,再一点一点地回来。"在她的家里,最多的莫过于书,从鞋柜到沙发,从书桌到餐厅,乃至于卧室、阳台、卫生间,无一处不可见书。辛苦挣来的夜班费、加班费,她
全都用来购置和订阅书刊。用她自己的话,就是"要把生活予我删减的空间,从更多人的生活里拓展开去。"
我曾经将自己写过的字拿来与炫耀,除了祝贺以外,她并没有给我更多的赞许。只是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还是先多读些书罢,文章还可以慢慢再写。"其实有很好的功底,只是不常舞弄,熟悉我们的人都说她的文章更大气。在她心目中,文字如花如景,心仪,宜远观而不可近亵。是啊,有一种热爱是占为己有,有一种却是从心底里发出欢喜,并油然生出敬畏之意。相比于前者,后者的心更无私,透着别样的静气与辽阔。
有诗人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繁华的尘世间,有许多种方式布散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亦如镜花水月,皆可遣散;在晦涩的日子里,有一种东西能为我们点亮心情、陪护生命,再苦再难再寂寞也度得过,那是什么?那是温暖的书香。
读书不必清静地
王春玲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对于爱书的人来说,天天皆可读书,而且,无论身在何处都能静下心来读书。
新近看到一个同学更新的日志"最理想的书房",他刚搬了新家,近二百平方米的复式楼,那书房不仅阔大奢华,而且又绝不受家人和外界的干扰。那篇日志是图文并茂的,配了他用"无敌兔"拍的照片,然后是一篇不是很长的"大论",大约是说自己一直是想好好读书的,无奈总是没有理想的地方,比如书房太小觉得压抑,比如书房不是朝阳间,再比如房子所处地段过于繁华静不下心来。现在终于有了无可挑剔的书房,终于要开始读书了。他真的能从此认真读书吗?
其实,我一直认为读书和书房无关,对于爱读书的人,能有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当然是幸福的,每天坐在书房里,静静地读书是一种快意,这快意更是一种境界。对于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在多么逼仄喧闹的地方读书,也同样会让我们忘记烦恼、忘记劳累、忘记车水马龙、忘记缤纷繁华......一颗爱书的心会漫步在世外桃源里自得其乐。
多年的读书经历并没有因为我年近不惑而松懈或停止,读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书让我觉得生活更充实,让我拥有了宁静淡泊的心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
在纸醉金迷的现实里,读书为我在家庭之外寻到又一个宁静的港湾。
非常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他们无怨无悔地帮我延续着我的读书梦。读书曾经是我年少时的梦想和追求,小时候喜欢文学,梦想着成为作家,也曾经做了一段文学青年并信笔涂鸦,为在报刊上发表了些小豆腐块而洋洋自得。终于明白自己与作家的距离是应该用光年来计算的,却依然满腔热情地选择了考中文系的研究生。然后,抛夫别子到千里之外去读书。三年的研究生生活确实读了好多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教,但终究感觉自己学无所成,带来了更深的挫败感。可我们不是都知道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吗?既然学无止境就继续学吧,既然学海无涯就坚持探索吧!
现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坐在租来的蜗居里,小广场上老人们的健身舞正跳得如火如荼,"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的歌声响彻云霄。我住的房子是四楼临街,窗户正对着一条主干马路,马路上整天车水马龙,种种喧闹声声声入耳。一位朋友来过我这里,很有感触地对我说:"你真行!在这样的环境里也能读书、写字。"我说:"我这是枕着喧闹读书,这环境是在考验我的毅力呢!"说实话,能忍受这样的喧闹确实需要毅力。
记得小时候听过一个顺口溜:"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南风正好眠,秋怕蚊虫冬怕寒,收
拾书包待明年。"是笑话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的。其实,对于爱读书的人,一年365天,哪天都是读书日,而且也不必非得等到有一个清静的大书房。
因为阅读,所以成长
杨泽文
屈指算来,我的阅读生活已经进行了30多年。这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是绝无仅有而又始终做得最好的一件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方面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持续需求。于是,阅读似乎注定要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30多年前,在一个不通电也不通公路的僻静小山村,作为一个乡村少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不断地得到书本阅读。其结果是,有一天我在乡村小学的"农村附设初中班"结束学业时,也几乎读遍了小山村里可以借得到的所有藏书。那些民间藏书的数量,虽然还不到我多年之后个人藏书数量的百分之一,但它们却在一个乡村少年"精神饥饿"的年代里,适时给予了他最难得的智慧营养,并为他后来能够走出封闭的小山村,走进可以阅读更多书本的大城市,积蓄了最基本的能量和最起码的信心。
可以说,是阅读让我不断地告别熟悉而又不断地走向陌生。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精神世界,都是如此。作为一个越来越远离故土的阅读者,虽然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但也感受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说"无奈"是人情淡漠和生活压力沉重的话,那"精彩"则是可以自由地思想和自由地阅读。对于在意精神生活的人而言,或者说对一个阅读者来说,从乡村到城市,历经从"书荒"到"书海",体验"阅读的速度"赶不上"图书出版的速度",这样的欣喜与精彩,这样的现实和满足,是早年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庆幸的是,我因此把握住了在阅读中快速成长与改变自己的良好机会。
在我看来,人的变化,更多的是与人的成长与衰落有关。而人的成长,应分为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即身体的发育和精神的发育。一个孩子离开母体来到世上,最初靠的是母亲的乳汁喂养,继而依靠每天自主地进食获取营养来保障身体的正常发育。然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相比较身体的发育来讲就要复杂得多了。一方面它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条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则与一个人的心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紧密联系。
很显然,一个真正的健康发育者,必须既是身体的正常发育者,同时也应是精神的正常发育者。而精神的发育则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甚至能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发育是一辈子的事,并不存在到哪个年龄阶段就会出现精神停止发育成长的现象。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精神之所以能够发育起来,最主要的是接受正常的教育,然后能自主地坚持亲近书本,自觉地坚持阅读。从这一角度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他的阅读史。只要一个人活到老并能够坚持阅读到老,那么他的精神发育当然也就能伴随到老。
人的真正变化其实是从阅读开始的,而人的成长将始终离不开阅读。只要阅读者坚持一生不放弃阅读,那就可以让自己能够成长一生。
漂泊的青春书为伴
夏爱华
18岁,青春年少的我,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保险柜厂当钳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