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阅读文段,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填在方格内。(2分)4 23世界读书日
穿紫河清liè(▲)的水,泛着亮亮的银波,波光灵动,河水一如人深思中流出的一lǚ(▲)思绪在草木间缓缓移动,一路上,月光与它同行相伴。月光下,毗(▲)邻河岸的楼台轩xi è(▲)骤然倒落中流,融融荡荡,渗(▲)透、融入水里,拾掇不起。
—— (《月光下的穿紫河》)
汉字▲▲▲拼音▲▲
2.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A.《骆驼祥
子》中小福子和她爹待人非常和气,祥子在这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温暖。他去买了一个闷葫芦罐,把挣下的钱一点儿一点儿存起来,准备娶小福子。
B.虎妞是刘四爷的女儿,长得虎头虎脑,是帮助父亲办事的好手。刘四爷很喜欢祥子的勤快,虎妞更喜欢祥子的憨厚可靠。
C.《朝花夕拾》中《五猖会》里的父亲责令“我”去看五猖会前背书,让“我”沮丧无比;《无常》中,“我”在乡间迎神会上最不愿见的是活无常。
D.《阿长与<;山海经>》写了一个“黄胖而矮”“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保姆阿长,她记得“我”的心愿,给“我”买了《山海经》。
E.凡尔纳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的《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描绘了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
3. 阅读下面新闻,在横线上为其拟写一则体现主题的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21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魏则西,因查出患有“滑膜肉瘤”罕见病症而辗转多家医院求医,后通过百度搜索到排名前列的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医生称从国外引进的“生物免疫疗法”、“斯坦福技术”疗法效果显著,可“保20年”。魏则西在接受4次、花费20余万元
后仍无济于事,同时又贻误了其他合理的时机,于今年4月12日不幸去世。
4.仔细阅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⑴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2分)
⑵你认为应该怎样避免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请提出两点建议。(2分)
5.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倡导“全民阅读”是建设学习型
网民信息
社会的重要途径,分享高校的图书海洋,更是不少市民的心愿,但高
校图书馆对于校外人员并不是随时敞开大门,很多情况下校外读者只能望“图”兴叹。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3分)
材料一:北京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该校的标志性建筑,但是想要进馆借阅图书,却很难,需拿身份证或者学生证及单位工作证等来办理临时阅览证,只能看书不能借书,并且需要缴纳3元工本费。想借书就更难了,须和北大有合作研究项目,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材料二:北京大学的一位女生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在学校图书馆经常面临一座难求的情况,
不想有太多人来抢座。另外她认为外来人员的秩序也很难控制,各种游客都进图书馆参观可能会对图书馆的珍贵书籍造成破坏。一位大三学生坦言,图书馆资源属于校内资源,有别于公共图书馆,其使用权限应属于交了学费的学生。对此,一位在高校工作的老师也认为,“很多大学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即使对本校师生,也有很多限制,经常需要根据学历、职称、级别等区分借阅图书的权限。如果对外开放,还不乱套了?”
材料三: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大概在10多年前,打破高校围墙,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向社会辐射,就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那时,高校和社区之间,也确实有一些互动,
包括社区居民共享学校体育场馆,该地区的中学生到大学实验室参观、借阅图书等等。但是,这种共享互动很快就无疾而终。
6.默写。(共6分。第5小题2分)
⑴▲,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⑵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⑶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山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完成7~10题。(共14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写作:山献)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选自《水经注》)
[乙]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①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②岩,悬河注壑,二十馀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③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④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⑤。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⑥;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溪曰瑶溪,又曰瑶涧。清水又南,与小瑶水合,水近出西北穷溪,东南流,注于清水。
(郦道元《清水之源》,选自《水经注》)
[注:①陂(bēi):山坡。②乘(chénɡ):凌越。③隍(huánɡ):本指护城的壕沟,这里指沟壑。④禅栖:修禅隐居。⑤刹(chà)灵之图:有旛(fān)柱的佛塔。⑥神心:神灵之心。妙远:高远。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5分)
⑴至于夏水襄陵(▲)⑵哀转久绝(▲)
⑶积以成川(▲)⑷多结禅栖之士(▲)
⑸共山水效深(▲)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⑵其水历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
译文:▲
9.两段文言皆出自《水经注》,这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它“写水着眼于动态”,你能从甲乙两文各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吗?(3分)
1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甲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B. 甲文中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作结,表达了作者触景伤情,忧时伤怀的思想。
C. 乙文作者通过视觉和听觉形象地写出了清水的源头是由数股散泉汇聚而成,形成瀑布飞泻而下,声如奔雷,震山动谷。
D. 从两段文言可以窥见《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可谓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废墟(余秋雨)
①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②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③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④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⑤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⑥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
⑦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⑧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⑨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流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⑩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
⑪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做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
机,让人心痛。
⑫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选自余秋雨《废墟》,有删改) 1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说“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3分)
12.结合文意,说说文章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1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1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废墟。(4分)
15.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散文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对废墟的矛盾心理。
B.好的文章总能激发读者的联想。读《废墟》,深感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是一种不断的延续,并无截然可分的界限。
C.从全文来看,作家紧扣“废墟”,环环相联,思路纵横,谈古论今。
D.本文的语言给人以美感。作者既擅长在比喻或想象描写中说明,也惯于在才华横溢富于诗性的议论中叙事。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6~20题。(共12分)
咖啡背着不少误解
①当第一粒咖啡豆被采摘、烘焙、研磨,冲泡出醇香飘逸的热咖啡时,这个被誉为最浪漫的发明开始在全世界蔓延。据国际咖啡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消耗咖啡4000亿杯,每秒就有1.4万杯被喝掉。在芬兰,平均每人每年喝掉1100杯咖啡,美国近九成人的早餐是从一杯咖啡开始的。就连东方茶文化盛行的日本、韩国,咖啡的年人均消费量也有300杯左右。虽然近年来有不少关于咖啡有益健康的研究,但
中国人对它的热情始终不高,每年人均只喝掉5杯左右,还有很多人一提起“”就如临大敌。咖啡对健康究竟有利还是有害?
②很多人认为喝咖啡是种罪恶的“享受”,理由之一是咖啡中含有大量,喝多了易导致心率加快、睡眠紊乱、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引起中毒。对此,符长明解释说,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前提是“过量”。咖啡中含有200多种物质,除了,还有蛋白质、脂肪、烟碱酸、单宁酸、生物碱、钾、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成分。因此,把咖啡和划等号,就冤枉咖啡了。含量还与咖啡豆的品种有密切关系。目前世界上有两大咖啡树种,分别是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咖啡豆,前者品质最优、种植最广,含量约为1%~1.7%,比后者低近一倍,而市场上销售的速溶咖啡大多使用罗布斯塔豆。
③咖啡受争议的另一个焦点是“上瘾”。英国研究发现,对中枢神经系统来说,是一种刺激物,通常它的刺激作用可持续6小时,如果喝得晚,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而经常喝咖啡,身体可能产生轻度依赖,如果突然不喝,会出现头疼、疲劳、焦虑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但这些症状持续几天就会消失,不会像其他药物一样有成瘾危险,不会对身体和精神健康造成伤害。
④咖啡被冠以的另一个罪名是“高热量”,这其实是速溶咖啡捣得乱。“严格来说,速溶咖啡基本不是咖啡,其咖啡含量低、添加物多,17克速溶咖啡中只有2克咖啡粉。最差的咖啡豆才用来做速溶咖啡,成
本很低,业内人士很少喝。”符长明说。记者翻看某品牌速溶咖啡的成分表发现,其中有植脂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而植脂末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对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