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手抄报内容
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伟人、名人论及读书。有人说:“读书勤乃有,不学腹中空。”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有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也有人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下是关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手抄报,欢迎大家参考!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放下文明和强国等大道理不谈,单就个人来说,读书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丰富我们的阅历,开阔我们的眼界。通过书籍,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探究历史的真相;通过书籍,我们分享他人的感受,体味人间的苦乐;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穿越历史去和古人对话;一本好书,也可以指引我们跨越时空预知未来。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力量、也可以从书中获得抚慰;贫穷的人可以在书中看到希望,富有的人则从书中读到责任;当我们从伟大的思想中懂得了生命既脆弱又坚强;当我们从浩瀚的文字中认识到自身既渺小又伟大,那么读书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功名利禄,而是更为豁达的心胸,更加平和的心态,以及一种自我批评和自我发展的动能。
调查显示,去年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各种类型书籍7.84本,中国人的阅读量正在逐年上升,越
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重回我们的视野,各种电子书下载量屡创新高……,然而这还不够。读书,不应该是一种时尚、一种仪式、更不应该是自我标榜的标签和炫耀的筹码。读书,应该成为一种信仰、一种行为习惯。真正把读书融于生活的人不在乎看的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不会纠结于在咖啡厅的沙发里读书还是坐在书店的地板上读书;更不会每读一本书就发个朋友圈,然后等着朋友来点赞!
必须看到,我们和许多国家国民相比,书还是读的太少了。在一些读书率高的国家,车站里、地铁上、广场、餐厅和商店里,随处可见捧着书本阅读的人,那种发自内心对阅读的热爱就好像意大利人爱咖啡、古巴人爱雪茄一样流于自然,而无论男女老少,捧着书本的样子都是那样的优雅而美丽。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中只要稍微留心便可发现,那些读书人的与众不同。
把读书变成习惯需要自我改变,也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氛围。我们需要更多的图书馆、更多的阅读空间、更便捷的取阅手段,只有当我们真正体会了阅读的乐趣,而书籍又唾手可得时,我们才能做到:书香随身,书香随心。
世界读书日
1.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2.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的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
节日由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们必须能够让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获得图书。”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文化产业与版权部主任兼教科文组织出版社社长米拉格罗斯·德尔·科罗尔女士曾多次强调的一句话。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得到了全球社会各界的热切响应,并发展为尤其重视针对青少年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人文精神,引导他们尊重知识。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作家、出版商、教师、图书管理员、私立或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人道主义者、大众媒体,以及全球各国爱书的人已经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演变成一个热闹的欢乐节日。
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
阅读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共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全面读书的热情,让我们认真读一本好书吧!
更多世界读书日
4 23世界读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