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词《梅花绝句》(其二)赏析
《梅花绝句》(其二)
宋•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赏析】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曾经写过《卜算子》词来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慕富贵的高洁品质,当然词里的梅花也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一幅雪压梅花、俏生春的寒梅图映入眼帘,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梅之清艳,刻画得入木三分,十分到位。梅花生存在幽谷之中,并非平常之地,那品质便与寻常花朵不同,梅花冒寒,每年开花要比普通的花迟,如此“高标逸韵”,
君却不知,委实是极大的遗憾。诗人这句诗表面赞美梅花的高洁品质,实际上是以梅花自比,其中更有一些话外之音。诗人生活在屈辱的南宋时期,北伐报国一直是诗人的心愿,诗人写这首诗时是78岁,当时国家失地仍未收复,北伐派一直受到偏安势力的打击,诗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北定中原,至老不休,临终前仍然念叨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遗愿,难以瞑目。
梅花傲霜雪、不畏强暴、不改初衷,品质高洁,诗人以梅花自比,是说虽然自己遭受保守派的打击摧残,但自己的初心不变,自己对国家的忠心不变。尽管“君不知”,皇上不明白我,尽管“层冰积雪”,我被雪藏未被重用,但我的“高标逸韵”是不会变的,更不会和保守派同流合污。作者以梅自况,表达了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诗中浓厚的诗情画意,夹杂着难以诉说的心头之痛,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美感。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
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
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赞美梅花的古诗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游山西村》一诗,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临安春雨初霁》,描写江南春天,虚景实写,细腻而优美,意韵十足。
④爱情诗。由于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宋诗言情的功能渐渐减弱,
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