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全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十一课面对陌生人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陌生人,学会如何面对陌生人;
2. 学会区分陌生人和熟悉的人,并知道陌生人可能带来的危险;
3. 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有理有据地拒绝陌生人的要求。
熟悉的人二、教学内容:
1. 陌生人是谁,要注意什么?
2. 面对陌生人,我们可以怎么做?
3. 区分陌生人和熟悉的人,了解陌生人可能带来的危险。
三、教学过程:
1. 绪论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并让学生讲述一些关于陌生人的经历,引发学生对于陌生人的疑惑和警惕。
2. 知识传授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张表格,分别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特征做出对比;并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人通常是父母、亲戚、老师、朋友等,而陌生人则是我们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人。
3. 情境演示
教师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在与陌生人相遇时的心理变化,并让学生自己和同桌一起制定面对陌生人的解决方案,如:"不和陌生人说话"。
4. 防护知识普及
教师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区分上道人、离道人、远道人三类陌生人,并向学生普及防察卡和“没有家人陪伴,不要随意开门,更不要随意接电话”等安全意识,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能力。
5. 学习反思
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程所学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在作业中回答面对陌生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教学要点:
1. 区分陌生人和熟悉的人;
2. 学会面对陌生人的方法和技巧;
3. 掌握自我保护知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课程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掌握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通过这次课程让学生们掌握了一些常见的危险情况,并且懂得了如何保护自己,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六、课后延伸:
1. 与家长沟通,询问孩子是否遇到过陌生人,有何感受和经历,了解孩子的安全情况;
2. 对学生进行实地模拟,进一步加深安全意识;
3. 组织学生观看防范陌生人侵害的相关电视剧或教育片,促进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防范陌生人带来的危险,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好朋友和家人。
七、教学方法:
1. E-Learning 辅助教学;
2. 情境模拟教学;
3. 图片、视频教学;
4. 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
八、教学效果:
1. 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应对陌生人;
2. 让学生能够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并了解陌生人可能带来的危险;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掌握一些常见的防范危险的方法。
九、教学建议:
1.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语言和生动的情境教授相关知识;
2. 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在情境模拟中引导学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做到最好的自我保护;
3. 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协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
4. 教材讲解之外,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等方式,深化学生的危险意识及保护能力。
总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陌生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和推进。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一知识点,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安全并且知道如何应对陌生人所可能带来的危险情况。教育孩子如何防范和面对陌生人不仅仅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而且也为了让孩子们拥有更健康、更安全、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