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施良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007-11-17 23:19
《学习论》施良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绪论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定义 行为主义: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认知学派: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 人本主义: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 必须处理好下列几对关系:1,本能(动物性,蜘蛛织网)与学习;2,成熟(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与学习;3,学习与成绩(学习是内部活动,能测量的只能是学习结果);4,行为的暂时变化和相对持久 变化。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 第二节 学习理论概述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系统阐述,它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第三节 学习理论的哲学基础 心理学最初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 1,亚里士多德与经验主义:认识是由感觉开始,由个别事实上升到一般概念。换言之,知识是建立在由经验而获得的各种基本感觉的基础上的。没有经验便不可能有知识。 他提出联想的三个原则:邻近;相似;对比。 2,柏拉图与理性主义:所有知识都是有机体与生俱来的,学习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人们只是在不能回想起心灵中已有的知识时才需要学习。 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念是感觉材料的复本;而理性主义者认为,感觉材料(直接经验只能迷惑与生俱来的观念)是往往是靠不住的,更强调知觉的组织和心理的组织。推理被认为是获得真理的手段。 第四节 学习理论的流派 1,刺激-反应学习理论;2,认知学习理论;3,折中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完整的人,自我实现。“行为与学习是知觉的产物,一个人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他对自己看法的结果”) “在心理学上,你的进步是踩在前人的脸上的。” 尽管各种理论强调的重点不同,但还是有大量共性的。 第五节 学习理论的应用 早期的学习理论是以基础研究——尤其是动物行为研究——为中心展开的。 1959年春,《哈佛教育评论》刊发专辑,讨论了“学习法则能否在课堂中运用?”的问题。 第六节 本书的结构与安排 第一部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把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与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合为第一章;把埃斯蒂斯刺激抽样理论并入格思里的邻近学习理论(第二章);把斯彭斯定量刺激-反应理论作为赫尔驱力还原理论的进一步延伸(第三章)。第四章较详细地介绍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从这一部分内容中,读者可以清楚看到从经典行为主义(S-R)到新行为主义(R-S)的走向。 第二部分:认知学习理论。早期的认知理论合为第一章,包括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韦特墨、苛勒与考夫卡的学生,以及勒温的认知-场论。第六章探讨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七八章分别探讨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第九章关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统认知理论与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趋于融合的结果,但目前许多心理学家把信息加工理论作为当代 认知理论的代名词。 第三部分:探讨行为-认知或折中主义学习理论。第十章托尔曼信号学习理论,时常被用来作为新行为主义的典型代表,又被供为认知学派的鼻祖。事实上,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第十一章)与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第十二章)也是从行为主义走向认知学派的代表。不仅如此他俩还注意到了通常被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所忽略的问题——情感与态度。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十三章)关注的不是通常所讲的认知方面的学习,而是研究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问题。 第四部分:主要是介绍两种对上述所有学习理论提出挑战的学习理论。第十四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斯杰。第十五章习性学习理论尚未成熟。 第五部分:学习的原理及策略。 第一章 早期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人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填补了人与动物之间的鸿沟。 早期的心理学实验以动物为基础,把人机械化。 第一节 桑代克试误学习理论 联想,习惯。 桑代克把联想主义改变成联结主义。 猫的迷箱实验。动物可以有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行为改进是通过一种机械过程自动完成的。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是试误学习。人类的学习方式可能要复杂些。学习律:准备律(期待);效果律(结果是令人愉快的);练习律(使用律和失用律,即联结的增强和减弱)。 第一个用动物进行学习研究的人。 第二节 巴甫洛夫条件作用理论 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UCS)与条件刺激(CS)配对,无条件反射(UCR),条件反射(CR)。 而桑代克强化学习:S-R-S'(强化刺激,加强刺激-反应的联结) 学习律:习得律;消退律(条件刺激多次重复而不伴随无条件刺激,有一个自发恢复的现象,但不完全);泛化律(与原来的条件刺激相似);辨别律(与泛化相反) 把心理和生理统一起来。 第三节 华生行为主义理论 他认为,心理学家主要应关注行为,而不是心和意识。 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我们要把行为而不是把意识当作我们研究的客观对象。 他认为,桑代克的效果率是心灵主义的,是享乐主义的翻版。提出用频因律(练习的次数,正确反应,错误反应)和近因律(最新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来取代效果率。 华生把行为主义与刺激-反应心理学结成了一体。对行为的真正解释在于神经系统。学习是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个性和情绪等都是习得的。 第二章 格思里邻近学习理论 第一节 格思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唯一的一条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曾伴同过某一动作,那么,当这种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这一动作往往也会随之发生。 当有机体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时便充分达到了它们之间联结的力量。当这种刺激再次出现时,就会再次作出这种反应。因此,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 学习的渐近性:形成一种复杂行动的过程,可能是形成数千个细微的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第二节 格思里对学习基本问题的解释 泛化与辨别:因为所有刺激情境都是由时刻发生变化的大量不同要素构成的,所以可以把泛化归因为训练情境与测验情境所具有的共同要素的数量。 消退与遗忘:联想抑制性。新刺激干扰已建立的刺激-反应联结。否则会无限期持续下去,如骑车、游泳等技能。 奖励:奖励不会加强行为,因为有机体靠刺激情境里的最后一个反应,而奖励在情境改变之后。奖励仅仅是改变了有机体在反应发生之后的整个刺激形式。 惩罚:惩罚必须引起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与受惩罚的反应是不能两立的。引起所需要的那种反应的刺激情境必须与引起受罚反应的刺激情境具有一定数量的相同的刺激要素。 动机:维持性刺激,直到完成性反应。 第三节 评论 第四节 格思里学习理论的发展 埃斯蒂斯的刺激抽样理论。过于强调定量化,对学习过程不感兴趣。 第三章 赫尔驱力还原学习理论 用数学的方式表述了一套公设,来说明有关学习与动机的问题。 第一节 赫尔行为系统形成的背景 1,科学的发现虽说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但有时通过逻辑推理过程也能有所发现。 2,伍德沃斯1929年《心理学》中,建议用S-O(有机体)-R替代S-R。 赫尔:S(自变量)-O(中介变量)-R(因变量)。用数学形式表示中介变量。 第二节 赫尔学习系统的基本公设 若要使动物驱力得到还原,并学会某种反应以解决生物学意义上的问题,强化是不可或缺的。 行为是驱力(与需要相关的动机状态)和习惯(通过强化产生的刺激-反应的联结)的函数。一级学习系统:刺激-反应的学习。 日常生活中常可看到在没有任何明显的驱力还原的情况下发生学习的例子。二级学习系统:建立在二级强化物和诱因动机基础上的学习。 学习的基本动因是驱力,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习得的动机来源,即诱因动机(诱因动机用来解释因强化量下降而导致的反应减弱)。原公式增加一个变量。 强化量本身并不影响学习或习惯的形成,强化量是通过某种动机变量来影响操作水平的。 P.92 实验 其它变量 第三节 赫尔系统中派生的中介机制 赫尔的实验试图描述行为的基本规律。但有机体在适应复杂环境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之间常存在着差异,为此,赫尔推导出一些中介机制,以便填平这两者之间的间隙。 1,部分预期目标反应 赫尔认为,强化是由驱力还原构成的。驱力还原通常是通过有机体作出“目标反应”而得到实现的。目标反应是一种完成性反应。任何刺激,只要经常与强化发生联系,就可以具有强化(二级强化)的属性。所以,在强化物出现之前的二级强化物也可以唤起部分预期目标反应(如,液涎)。 第四节 评论 第五节 赫尔学习理论的影响 ——斯彭斯定量刺激-反应理论 第四章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第一节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第三节 斯金纳强化原理的应用 第四节 评论 第五章 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场论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第三节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家论学习律与遗忘律 第五节 评论 第六节 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分支 ——勒温认知-场学习理论 第六章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论学习第一节 皮亚杰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节 皮亚杰关于学习的原理 第四节 评论 第七章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一节 知觉与归类理论 第二节 概念获得的理论 第三节 编码系统 第四节 智慧生长与表征系统 第五节 发现学习 第六节 评论 第八章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第一节 意义学习 第二节 意义学习的类型 第三节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第四节 学习组织的原则 第五节 先行组织者策略 第六节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第七节 评论 第九章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一节 信息加工理论概述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假设 第三节 信息加工的过程 第四节 信息加工学习原理 第五节 评论 第十章 早期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托尔曼信号学习理论 第一节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观 第二节 信号学习的实验与理论 第三节 学习的类型 第四节 评论 第十一章 加涅累积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累积学习的模式 第三节 学习的结果 第四节 学习过程 第五节 评论 第十二章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分类与评价 第二节 学校学习理论的若干变量 第三节 掌握学习 第四节 评论 第十三章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节 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 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第三节 观察学习的过程 第四节 社会学习的原理 第五节 评论 第十四章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第二节 罗杰斯的学习观 第三节 罗杰斯论学习的原则 第四节 促进自由学习的方法 第五节 评论 第十五章 习性学习理论 第一节 对传统学习理论的挑战 第二节 习性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习性学习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节 习性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五节 评论 第十六章 学习的原理与策略 第一节 概念形成的理论与策略 第二节 遗忘理论及记忆策略 第三节 迁移理论及策略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理论及策略 第五节 动机理论与引发动机的策略 第六节 认知风格 |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这个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但人们很少对有关学习的问题作出回答。例如,何谓学习?人们在学习时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行为是建立在遗传基础上的,哪些是后天习得的?为什么有些东西学了以后就记住了,有些则很快就遗忘了?学习能够迁移吗?为什么某些东西会成为一种奖励或成为一种惩罚?是哪些因素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认知与情感是如何交互作用的?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听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但在学习效果上显示出很大的差别?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真要回答好却还不那么容易。也许有的人从未想到过要回答这些问题。不过,若要成为一个富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因为,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只有了解了学习的性质和影响学习过程的诸因素,才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我国的教育工作历来很重视如何“教”的问题,近年来也己日益关注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学习的性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动机以及学习的迁移等问题,现已成了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热门课题;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则已成了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学者对学习进行科学研究起步较晚,有的甚至对何谓学习规律还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比如把“为经济基础服务;打基础与专业化的统一、继承与创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提高技能
的统一;终身学习,以及自学与互助”等都作为职工学习的客观规律提出来了(蔡棋瑞,1989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及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近百年来,心理学家们曾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学习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并根据研究结果,形成了一系列的学习理论。本书旨在通过陈述各种学习理论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它们的基本观点进行剖析和评价,以便帮助读者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教育观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为教育工作服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