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材料的六大特性
材料这个词,网上搜索有三个含义:一是可供制成成品的原料,二是可供参考或作为素材的事物,三是胜任某事的人选。
具体到写材料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取的是第二个含义,意思就是你所写的是提供给领导参考或作为素材的事物。
所以,写材料的材料,有这么六大特性:
01、初性
初步的,初等的,尚未确定的。
作为执笔人,你写的都是参考、都是素材,不要妄想第一稿就能通过,这是异想天开,不改个三两遍那是领导看不起你。
所以就有了推稿子这种反人类的行为,也有了“一稿二稿,都是初稿;三稿四稿,回到头稿”的说法。
如果自己写、自己用的材料,这个特性更为明显。
因为这种材料往往是你在公开场合使用的,代表着自己的形象自己的招牌,你会随便应付、初稿上阵吗?肯定不会啊,那样砸掉招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所以,对自己用的稿子,你更会用心去修改。
02、公性
公家的,公开的,是处理公务才用到的。
这样的文章,代表的是一级组织,会在某一个范围内公开并发挥作用,不属于某一级领导个人,更不属于执笔人。
举个例子,前些年发生的。
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大谈“邪恶轴心”“流氓国家”等奇怪概念,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他身边的一个“笔杆子”洋洋得意,到处说这是他发明的,结果被炒了鱿鱼。
03、理性
这就要求材料的语言要理性,要有逻辑性,要有论点、有论据,把道理说圆乎,要让人看了、听了后能明白你说的道理。
正所谓,有理走天下,无理乱弹琴。有理通达人心,无理对牛弹琴。
你的这一篇文章,要讲什么道理?怎么讲这个道理?这么讲能不能把道理讲清?讲出来的道理会不会引起受众的误解?等等。
对这些问题,理论不清就会道理混乱,道理混乱的材料念出来、发下去,只会得到人们的唾弃和鄙视,根本没有毛线用。
这样的材料,只配进碎纸机碎成渣渣,或者进焚烧炉给付之一炬。
04、事性
指向某一件事的,针对某一个问题的,指导某一方面工作的。
写材料,不像写诗写散文,有感而发、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就行,它必须要为事情而服务。
不对事的,不解决问题的,空洞不到干货、得不到指导的材料,都是耍流氓,都是八股文。
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中讲到,“我们有些文章写得不好,不是词汇不够多、句子不够美,而是动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捣字儿上花的时间太多,在研究事儿上下的功夫太少。”
所以说,研究事儿、实事求是,是一篇材料的生命所在。
一方面,要盯着事情、盯着问题去写,不讲废话、不讲自己没弄懂的话、不讲大家看不懂听不懂的话,保证它的实用性;
另一方面,要从广阔的实践沃土中寻养分,挖掘鲜活的例子、积累可靠的数据、总结经典的句子充实到材料中,保证它的实践性。
05、体性
得体的,符合文体的,按照通常惯例、一般格式的。
公文材料就大类而言,分为讲话材料和文件材料两种类型。不同场合的讲话有不同的文法结构,不同类型的文件也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写材料必须要遵循材料的内在规律、遵循写作的一般套路、遵循不同类型公文对文体的要求。
所谓是,万事皆有法,得法文易成。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文,沿着事物的一般规律向前走,循法得法,按体索骥,都非常重要,也都会事半功倍。
比如,像一篇调研报告,无非就是调研经过、经验做法、存在问题、体会建议,再写出花来也逃不出这几点。
还有,老笔杆子们经常说的“无三不成文”,写材料,一般都要有三点,四点、五点、六点也可以,但一般是三点,如果是两点,那就显得很怪,总会感觉缺点什么,这就是材料的体性。
06、个性
独树一帜的,别出一格的,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
这篇材料一看就是出自谁谁的手笔,去头去尾、盖掉单位名称等再看,也只能在某某单位范围内适用,这就是公文材料的个性。
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学哲学用哲学虽然说材料有文体的要求、规律的遵循,有一些甚至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但最忌讳的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或者“放之四海而皆准”。
还得有时与势、角与度、词与句、理与例、与味的变化;
得有独特的思想、独特的风格、独特的辨析、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情感;
得学会用“新瓶装旧酒”、以“新事论老理”;
得有自己的个性特性、建立属于自己的材料风格、打造自己的IP特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