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xx文选》第三卷收入了xx
2001年8月31日在国防大学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上讲话的主要部分,篇名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读了这篇文章以及其它相关文章之后,我有四点感想和体会。
第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他们写作的《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他们就发现《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确实需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列宁在理论创新方面,一方面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
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
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宝库,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只有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才能永放光芒。
第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个老话题,但也是共产党人长期研究的新课题。列宁为我们作出过榜样,根据俄国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中国的实际,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担任党和国家主要职务13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新的历史进程。十六大以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正在开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事实证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前进,就
学哲学用哲学胜利。反之,就一事无成。
第三,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三个着眼于”。《文选》第二卷第一篇《十五大政治报告》强调,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运用,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世界现、方法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建设。着眼于思考,就是要不断探索实际工作的规律性,把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进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新的理论,就是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就要创新。新的发展,一方面理论要发展,另一方面在创新了的理论的指导下,党和国家的事业要发展。
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做到“三个解放出来”。《文选》第三卷收录了《十六大政治报告》。同志在报告中讲到,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第一个“解放出来”,指的是思想上的解放。第二个“解放出来”,是提醒我们不要把马克思主
义看成抽象的僵死的定义或公式,强调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第三个“解放出来”,是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辩证法。“三个解放出来”是“三个着眼于”的升华。把它们统一起来,就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贯穿了一条红线,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新的实际出发,发扬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要很好地把握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必须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发展。概而言之,就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容易出现两种偏向,一种是自由化的态度,否定和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种是僵化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当作亘古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
面对深刻变化的改革实践,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要警惕前一种偏向,更要特别注意防止后一种偏向,始终反对教条主义。正如同志所指出: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教条主义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态度,它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卫道士”自居,这就更带有迷惑性、欺骗性,危害也就更大。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也必须随之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这也正是这一科学理论永葆青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来都是着眼于实际,着眼于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一光辉著作公开发表25年的时候,他们谈到《宣言》时,一方面肯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又指出,在今天看来,当年“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有些论述“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
天毕竟已经过时”。在1888年谈到《宣言》时,他们又重申了这个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对自己的经典著作都采取如此达观求变、不断发展的态度,我们为什么还要拘泥于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僵化态度呢?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说: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一切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的人们,都应该也必然会采取这样的科学态度。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试想,如果同志照搬苏联十月革命通过城市夺取政权的做法,不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怎么能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如果同志囿于“两个凡是”的窠臼,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怎么能实行改革开放,走出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道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也正是用这样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
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坚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次“七一”重要讲话中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新的境界。实践证明,坚持是发展的前提,不坚持,发展就是无源之水;发展则是坚持的延伸和保证,不发展,坚持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一定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得将马克思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不断民族化,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现在的大学生常感到大学生活空虚,郁闷,而这正是没抓信矛盾主要方面而超成的后果.很显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分不清这一点,必定生活没有秩序,学习没有方向,从而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也是一事无成.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约定力量,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这就使我们这些承担国家繁荣昌盛的大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而由认识论我们知道了学习科学文化知道的重要性,也同时要求我们要重视经验的积累.
学哲学重要的是信哲学.只有信才能迷,只有迷才能钻,只有钻才能懂,只有懂才能能用,只有用才能学到它的甜头.愿普天之下的都能学哲学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德育、智育、心育于一身,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通过对科学理论的阐明,对自然、社会、思维规律的系统阐释,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