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已有近180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有100多年。这么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大众化的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初步发展阶段、持续推进阶段和继承创新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演进;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初步发展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大众中流行,其大众化主要是通过一些有志之士和先驱学者翻译经典著作、编写通俗读物进行传播的方式实现的。因此,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我们应该重点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的贡献。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艾思奇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在《大众哲学》出现以前,已经有很多先进分子、爱国人士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但是由于其晦涩难懂的语言,使得普及效
果不明显。而《大众哲学》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学者们的书斋和课堂,逐步走向大众的生活。蒋介石评价《大众哲学》的贡献,“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尽管高语罕在《大众哲学》之前就发表了《白话书信》《青年书信》《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等著作,并采用了白话文书信体的通俗化表达方式,但高语罕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通俗化两者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出发》尽管以书信体做比较系统的表达,但是它并没有做好通俗化论述,而《大众书信》和《青年书信》有通俗的表达方式,也具有一定的马克思哲学性,但却没有系统地进行马克思哲学性的大众化宣传。不过高语罕的著作在初步发展阶段影响了众多青年革命者,其书信体写作方式,也启发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者,如艾思奇、胡绳等人。
这期间还有与艾思奇并称为“南陈北艾”的陈唯实。他和艾思奇在大众化上的着眼方面有一定区别,艾思奇所关注的是对大众的宣传,而陈唯实所关注的则是反对错误的思想。曾编著并出版了《通俗辩证法讲话》《通俗唯物论讲话》《新哲学世界观》《新哲学体系讲话》等。他不仅对亡国哲学、阎锡山“中”的哲学、蒋介石的力行哲学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共通之处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中国化的步伐。他还在《新哲学世界观》中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身为党中央领导核心和中国革命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领导党员干部众共同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激发了学哲学用哲学的热情,并且积极支持艾思奇、陈唯实、李达等人的创作。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者、工作者不同,将哲学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持续推进阶段
持续推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出现了根本的改变,它从一个用于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工具,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工具。
194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得到了确立。在社会层面,主要是对广大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在高校,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同时,通过对其他哲学思想的批判促进大众化过程,比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胡适实用
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对梁漱溟旧哲学思想的批判等等。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做法,最突出的就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当时,苏联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范本良莠不齐,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影响复杂。
1966年,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一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的论调,在他的鼓舞和支持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的运动,对于提高工农兵的哲学水平有不小的促进,但在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也出现了片面化、庸俗化甚至是工具化的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继承创新阶段
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入继承创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继续进行创新,重点放在把马克思哲学推向大众化,大众化开始呈现话语权的集中系统化,出现具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所以,对于这一阶段的阐述主要是通过每个时代的理论体系来进行整体概括的。
1、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学哲学用哲学
1978年5月,积极推动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力图转变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那种教条化的认知,从而使人民众能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同年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报告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并在此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发现,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教育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形式主义,它有过多的空谈,有过多的套话,脱离了人民众的现实生活。所以,他强调,一定要严格地抛弃形式主义,注意其通俗化表达方式,使其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南方谈话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为其大众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表明了我党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的水平。“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众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很好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众史观、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运动规律等原理,且其中最广大人民众与大众化的精神是很契合的,而且还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去实际运用,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和现实支撑。
3、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即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其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一致。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这与马克思哲学唯物史观所坚持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一致。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相呼应。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更符合时代的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具体内容有了更好的实操性。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而且真实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它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奥的特性,使得大众很难理解,我们需要推动话语体系的转变,增强其通俗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更富
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信服力。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无法被广大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无法指导他们的实践,那就会失去了它最本真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最后又落于实践,而最广泛的实践是大众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必须摈弃经院化,走向大众,构建好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和意识形态,让它在中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才能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2]胡艺华.苏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影响初探[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5(05).
[2]康炜.努力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庸俗化倾向[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3(01).
赵金地  156****2672  陕西省安康市江北花园大道中段安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