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5课 黄河颂
一、阅读目标
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层次,感受诗歌中的黄河形象,领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揣摩、品味诗歌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难点
二、教材预习问题提示
问题1: 1939 年春,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如有条件,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
[示例]
可欣赏《黄河颂》歌曲、诗朗诵音频或视频,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和雄浑伟大。
问题2:
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
[示例]《黄河颂》作为抒情诗,感情浓烈。
结合黄河气势磅礴的特点,朗读时要读出这种感情及气势。
三、课文预习资料速查
1、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其他诗作有长诗《屈原》、组诗《三门峡大合唱》等。
2、背景资料
1938 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 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随后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1939 年 3 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3、文体知识
颂 歌
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颂歌赞美和颂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但总是与人密切相关。在我国当代文学中,颂歌多以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雄人物为主。
4、知识链接:诗歌中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1)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松柏--孤傲正直,顽强的生命力。如《青松》(陈毅)
(3)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如《竹石》(郑板桥)
(4)梅花--气节、高洁,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如《墨梅》(王冕)
(5)子规(杜鹃)--凄恻、思乡怀归。如《蜀道难》(李白)
(6)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7)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如《月夜忆舍弟》(杜甫)
(8)夕阳--思乡怀归、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如《登乐游原》(李商隐)
5、必考字词知识点拨读读写写
(1)巅(diān):山顶。
(2)劈(pī):文中指用力分开。
(3)气魄(pò):气势;魄力。
(4)狂澜(lán):文中指巨大的波沪
(5)浊(zhuó)流:浑浊的水流。
(6)宛转(zhuǎn):文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7)屏(píng)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8)哺(bǔ)育:喂养;比喻培养。
(9)榜(bǎng)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10)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6、多音字
qū(九曲连环) bēn(奔走) qiáng(坚强) bīng(屏营)
曲 奔 强 qiǎng(强迫) 屏 píng(屏障)
qǔ(歌曲) bèn(投奔) jiàng(倔强) bĭng(屏气)
7、形近字
哺(bǔ)哺育 澜(lán)狂澜 障(zhàng)屏障 巅(diān)山巅
辅(fǔ)辅导 斓(lán)斑斓 彰(zhāng)表彰 颠(diān)颠倒
捕(bǔ)捕捉 嶂(zhàng)层峦叠嶂 癫(diān)癫痫
四、课文精讲
黄河颂
①(朗诵词)【呼告】
啊,朋友! 【诗人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使人倍感亲切,使感情抒发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拟人】【第一节中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黄河”人的精神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伟大的精神,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第一部分(①):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为下文“颂”黄河蓄势。
②(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字统领了哪些内容?结合歌词部分的内容来分析。
望黄河滚滚, “望”字统领的内容从“黄河滚滚”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
奔向东南。 “望”的内容,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惊涛澎湃,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
掀起万丈狂澜; 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从昆仑山下 / 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第二部分第一层(②):写的是站在高山之巅看到的黄河的景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奔”“掀”“结”“劈”等动词生动传神地突出了黄河雄壮的气势、豪迈的气概。】
描绘近景
望 俯瞰全景
纵向描绘
横向描绘
③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摇篮”一词原指供婴儿睡觉的家具,这里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指出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中华文化在
黄河流域产生、发展、传承。】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节解(③):歌颂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
④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比喻】〔将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和呵护,突出了黄河的地理优势及作用。〕
节解(④):歌颂黄河是我们民族的屏障(地理优势)。
⑤啊!黄河!【呼告】【反复】【诗中“啊!黄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歌词的主体部分清楚地划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虚逐步深入,分别歌颂了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拟人】〔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提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臂膀”。此外,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
“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抗争精神和自信心。〕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歌颂黄河泽被众生,哺育着、激励着中华民族。〕
节解(⑤):歌颂黄河泽被中华儿女,黄河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
第二部分第二层(③-⑤):从三个角度歌颂黄河的伟大。
哺育了中华民族
颂 保卫了中华民族
激励着中华民族
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表达了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的决心。〕
第二部分第三层(⑥):作者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誓言: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第二部分(②-⑥):歌词是全诗的主体部分,直接歌颂了黄河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五、课文整体点拨
1、课文主旨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课文结构
朗诵词——点明要歌颂黄河
黄河的诗歌近镜头特写
望 俯瞰全景式总写
纵向、横向描写
歌词 历史贡献:民族摇篮 奋斗不息,意志不屈
颂 地理优势:民族屏障
泽被众生:精神象征
尾声——学习黄河精神
3、全篇问题探究
[ 重难点 ]《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
这首诗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诗歌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押韵自然,形成了和谐的韵律。同时,本诗十分注意刻
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词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4、特总结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作者综合运用反复、拟人、比喻、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屏障等,借助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直抒胸臆,风格雄伟豪迈。
作者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5、教材习题答案及点拨——思考探究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参考答案: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历史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来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保家卫国。
(2)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岀一两例吗?
参考答案: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雄伟的形象,并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属于间接抒情,闻一多的《太阳吟》属于直接抒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