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最著名的诗句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词属于边塞诗派。以下是他最著名的诗句,一
起来阅读吧。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以概括之笔书
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盛唐情怀,为唐诗中不
朽之作。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
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
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
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
首千古绝唱。
该首诗歌2021年9月,根据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对唐诗影响力的研究,中华书局出
版的《唐诗排行榜》一书。其中,《登鹳雀楼》排名高居第四位。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的这首诗被称作曾被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
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
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
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
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
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
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
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
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
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
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
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
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
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相关阅读
黄河的诗歌人物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
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
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
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
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
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
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
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人物生平
为官不顺
武后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
王之涣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送别》。
开元十年722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
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赋《九日送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
遭疾终去
天宝元年742年,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