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电影《1917》文本翻译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
作者:***
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09期
        摘 要:影视作品是具有图像、声音、文字的多模态语篇,电影文本翻译应与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相互配合,共同构建电影语篇的整体意义。本文运用了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框架,选取的语料为英文电影《1917》,從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对电影《1917》的文本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1917》;文本翻译;多模态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144 — 03发誓的英文
        1.引言
        《1917》是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由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
查普曼领衔主演。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讲述了一战时期,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为了拯救德文郡二营1600名士兵的性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该片于2019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1917》斩获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三项大奖。本文以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理论框架,该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包含四个层面及其次级范畴,分别为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本文即从这四个层面对英文电影《1917》的文本翻译进行解读。
        2.电影字幕翻译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影字幕翻译领域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第一篇关于影视翻译的文章在《巴比塔电影与翻译》上发表,它是影视翻译研究的开端。1974年,国际著名学者Dollerup发表了名为On subtitles in Television Programmes的文章,首次提出影视字幕对外语学习的辅助作用。1976年,Istavan Fodo的著作综合了多个学科来探讨配音电影,他本人被认为是早期影视翻译配音译制领域的领军人物。1982年,Christopher Titfor发表了《字幕翻译:受限制的译文》,他提出字幕翻译的难点在于媒介赋予译者的诸多限
制,至此字幕翻译的研究开始变得多样化。1989年,Delabastia详细研究了电影中的符号、渠道、配音、字幕翻译等要素,呼吁对字幕翻译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探索。1992年,英国出版了第一部以电影字幕翻译为主题的专著Subtitling for the Media,此书梳理了字幕翻译技术层面详尽的历史。
        钱绍昌教授是我国影视翻译领域的领军人物,10年间翻译了600余部电影,他在《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一文中探讨了影视翻译的特性,即在影视翻译中,流畅最为重要。麻争旗教授总结了影视翻译口语化、人物性格化、情感化、口型化和通俗化的五点原则。张春柏教授发表了名为《影视翻译初探》的文章,他指出影视翻译区别于文学翻译的个性问题,即影视翻译要注意字数的限制、屏幕上人物动作的限制、语言的性格化、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和双关语的翻译。李运兴教授在《字幕翻译的策略中》总结了字幕的功能、文体特点和字幕翻译的文化用语。电影文本翻译不仅包括台词的字幕翻译,还包括电影中出现的所有文字的翻译,例如道具上的文字、注释中的文字等等。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英文电影的文本翻译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英文电影的文本翻译当中,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并促进英文电影文本翻译的发展。
        3.英文电影《1917》文本翻译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通过多种模态相互配合,电影《1917》强化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这部电影最为人称道的是对于长镜头的处理,演员与摄像机需要持续穿越多个战壕、农场、废墟、河流、树林等近六七个主要场景,配合后期剪辑、特效公司背景置换、数字化处理,将十几个镜头整合成“一个”长镜头,技术难度可想而知。电影中的战壕、壕沟、战斗机、拌雷、尸横遍野、遍地焦土……,所有的图像符号都在渲染战争的残酷。男主角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全程都在躲避德军,他们时而掩护,时而匍匐前进,为电影营造了紧张氛围,代入感极强。有一处图像是从被掩埋的尸体向上运镜,才过渡到男主角斯科菲尔德的脸,前后图像对比极其震撼。还有一处是布雷克被刺伤了,布雷克的面随着运镜而呈现颜的改变,从面苍白到面如死灰,布雷克也失去了全部的生命体征。在此过程中,斯科菲尔德的眼神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反映出其态度的转变:从最开始执行任务时的犹豫不决,指责布雷克为什么一定要挑选自己完成任务,到带着无比坚定的眼神向布雷克发誓一定要到德文郡二营传递消息,一定要到布雷克的哥哥,替布雷克完成遗愿。
        电影中的声音符号也充分刺激了观众的听觉。拌雷爆炸、战斗机墜毁的音效塑造出逼真的战争场面。歌曲更是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斯科菲尔德在躲避敌人的过程中,钻入一处地下室,发现了同在躲避德军的法国女人和婴儿,他为婴儿哼唱了一首儿歌,
这一幕和电影当下的战争时局形成了对比,即使战火纷飞,生逢乱世,人们仍不愿抛弃内心的良善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次是斯科菲尔德经历了一路的艰难险阻,终于抵达了一片树林,他隐约听到了歌声,循声而去,歌声纯净悠扬,歌词意境悲怆,描绘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印证了斯科菲尔德当下的心境,也和士兵们的命运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的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表达层面探寻英文电影《1917》的文本翻译技巧和话语意义的构建。
        3.1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包括作为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模式的选择潜势的体裁。文化层面是使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层面。交际的形式和技术都是由这个层面来决定的。没有这个层面,情景语境就没有解释能力。这个层面包括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生活习惯以及一切社会的潜规则所组成的意识形态,和可以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或交际潜势,成为体裁。”(张德禄,2009:28)源语言和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很难协调一致,所以在翻译电影文本的时候,需要考虑文本背后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因素,既向观众
展现异国文化,又能让观众理解电影情境。
        如在电影开始,一等兵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在一位中士的指引下,前往艾琳摩尔将军的营房。在此过程中,布雷克本想休假回家过圣诞节,假期却被取消,布雷克问中士发生了什么情况,中士回答:“The Hun are up to something.”就字面意思翻译,“Hun”应该翻译成匈奴,但如果翻译成匈奴,就会让观众一头雾水,这就需要译者追溯这个词的历史文化背景。1900年,义和团杀了德国驻华公使,德皇威廉二世下令报复,在派遣远征军的仪式上发表过一番演说,史称“匈奴演说”。欧洲人眼中的匈奴人是未开化的虎狼之师,席卷欧洲无人能当。这段演说让德国士兵效法匈奴人的凶狠,给中国人一个教训。之后这段演说被广为报道,十几年后一战打响,西方各国反目时,“Hun”就变成了对德国人的蔑称。所以译者将这句话翻译为“德国佬有所图谋”,将“Hun”翻译成“德国佬”,点明了英军的作战对象,也表达了他们对作战对象鄙夷、厌恶的情感。
        3.2语境层面
        “语境层面包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
张德禄,2009:28)相比于其他交际形式,影视翻译受到更多语境因素的制约。字幕以文字形式出现,翻译时应冲出字面意思的桎梏,将非语言形式的语境因素纳入考量,电影文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翻译。
        在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进入艾琳摩爾将军的营房后,将军询问布雷克是不是有个哥哥在德文郡二营,布雷克说是的,哥哥的名字叫约瑟夫·布雷克,然后布雷克很小心地问:“Is he ...? 他还......?”将军直接回答了布雷克最担心的问题:“Alive. As far as I know.活着。据我所知。”并补充了一句:“And with your help, I’d like to keep it that way.”译者并没有将这句话直译成有你的帮忙,我愿意让这种方式保持下去,而是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将这句话意译成“希望你能帮忙,让他继续活下去”,这种译法避免了直译的生硬,使语义通顺流畅,也有助于观众对电影情节的理解。
        还有当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到达约克团,即将穿越德军曾经防线的时候,布雷克想率先通过,但斯科菲尔德却拦住了他,并说道:“Age before beauty.”这句谚语通常被翻译成“长者优先”,在语义上常伴有讽刺意味。但结合电影当时的情境,斯科菲尔德经历过蒂耶普瓦勒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在作战经验方面比布雷克有优势,所以“长者优先”这句话脱口而
出,这里没有倚老卖老的讽刺意味,完全是出于对战友的保护,斯科菲尔德选择率先冲出德军防线,英勇非凡。
        3.3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包括话语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话语意义层面包括概念意义、人际意义以及谋篇意义。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语言的功能包罗万千,“韩礼德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为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胡壮麟,2005:4)语言能够表达说话人的内心世界,能够表达说话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形式层面主要表现为综合考虑图像、声音等符号与电影文本翻译的互补关系,出不同模态的相互关联性,给出对等达意的文本翻译。
        斯科菲爾德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了德文郡二营,见到了麦肯兹上校,带来了艾琳摩尔将军取消此次进攻的命令。上校却认为德军已被打到丢盔卸甲,负隅顽抗,撤退会损失这次千载难逢的战机。但斯科菲尔德反复解释这是德军蓄谋已久的陷阱并恳请上校读将军的来信。读信过后,上校终于发出了撤退的命令。在上校周围的士兵都去宣布名令的
时候,上校跟思科菲尔德语重心长地说了一段话:“本希望今天是个打胜仗的日子,但希望是危险的。你传达的命令只是暂时的,等到下周司令部会发出不同的命令:黎明时分发起进攻。”这里体现出了战争形势的变幻莫测。“只能一种方式能结束这场战役,那就是战至最后一人。”这句话则透露出战况的严峻焦灼。此时的上校对思科菲尔德吐露着无奈的心声,此次战役的准备付诸东流,不知下次战役何时打响,随时都可能收到上级发出的进攻或撤退的命令,也不知道战争何时结束,可能要等到最后一个士兵战死沙场。紧接着上校说“Have someone sees your wounds. Now Fuck off.”前一句被译成“人给你处理下伤口”,表达了上校对斯科菲尔德的关怀之情,因为思科菲尔德的及时出现,才及时撤回了错误的命令,拯救了德文郡二营1600名士兵的性命。但下一句加上了主语“你”,被翻译成“你可以滚了”则将上校和斯科菲尔德朋友间聊天式的情感关系斩断,重新回到了上下级的社会关系当中。
        3.4 表达层面
        表达层面即媒体层面,可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个层面。语言媒体包括纯语言和伴语言,纯语言即声音和文字,伴语言则包括音响、音调、语音语调、字幕的字体和尺寸、屏
幕空间布局等。非语言层面则分为身体和非身体,身体包含人物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身体包含道具、环境、服装、化妆等。译者必须结合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综合考虑电影的文本翻译,以实现电影的传播意义。
        在整部电影中,环境当中的花朵和大树的意象是胜利与和平的隐喻。德军在撤退时砍倒了盛放的樱桃树,樱桃树激起了布雷克对家人的回忆,面对残枝,斯科菲尔德问布雷克它们是否会重新开放,布雷克回答当果核腐烂,樱桃树会开的更多,枯木逢春预示着终有一日,和平会压到一切而来。而且当斯科菲尔德为躲避德军追击,跳入湖中,被激流卷走,落入湍急的瀑布,抱住浮木漂浮险象环生的时候,湖面突然落入了大量的花瓣,这些花瓣也暗示了斯科菲尔德终将完成任务,不辱使命。在电影开篇和结尾的镜头里,斯科菲尔德都靠在树上,前后呼应,展现了斯科菲尔德接受任务前和完成任务后相对平和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影片的最后,语言媒体分为纯语言和伴语言两个层面,纯语言上,人物没有任何台词。伴语言上,伴随着苍凉婉转的背景音乐,紧张的剧情终于归于平静。非语言媒体包括身体和非身体两个层面,阳光普照大地,微风拂过青草,一棵大树孑然独立是电影此处非身体层面的环境因素。身体层面包括斯科菲尔德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镜头里呈现出了他踉踉跄跄的背影,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向大树走去,扶着大树坐下并倚靠在
树下休息,因为尚未从执行任务的疲惫和压力中缓解过来,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也让他长出了几口气,他掏出上衣兜里的笔记本,拿出里面夹着的家人的照片,仔细端详,一张照片的背后还写着“Come back to us”,屏幕下方嵌入了一行中文翻译“回到我们身边”,译文既不会遮挡道具上的重要文字信息,也和其他中文翻译以同样的字体和大小出现,为了和人物台词区分开来,还在译文处加了括号,这里体现的是伴语言层面的屏幕空间布局和字幕的字体和尺寸。最后一个镜头,斯科菲尔德望向远方,神情肃穆,紧接着他闭上了眼,做了个深呼吸的动作,阳光打在他的脸上,这些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反映了他的心理活动:庆幸自己终于完成了布雷克的遗愿,也庆幸这趟不同寻常的救援之旅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