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多辛苦》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的第1课——《少让父母为心》第一课时《爸爸妈妈多辛苦》,教学反思如下:
妈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通过教师对父母辛劳的引导,学生能够有感而发。在这过程中,我抓住了课堂教育的生成,即在家庭“二胎”这个话题上,进行了相应的扩展,使学生意识到父母并非偏心,而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
而不足之处则为以下几点:
在初次设计导入环节中,我以“养儿方知父母恩”及《游子吟》谈话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父母的辛劳。可是我发现接下来的内容跟这导入中的《游子吟》没有太大的关系,另外,平淡的谈话式导入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融入学习内容。经教研员杨柳老师的指导,导入环节修改为创设话题情境,借助关于父母奔波劳碌的歌曲、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以感人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回忆,引出父母不辞辛苦的担起家庭责任这个话题。
在初次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以交谈方式让孩子们畅谈父母一天都做了些什么事,通过了解父
母每天都在忙什么,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个人完成“小调查”:利用小组合作,回忆自己父母每天哪个时间段做了哪些事情,再在组内进行交流、反馈。在这一环节则进行了十分钟之久!不仅耗费时间过长,学生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完成调查表,并没有起到调查的作用。原因在于,我没有布置孩子们课前在家中观察、了解父母每天做了什么事,哪个时间最忙碌。单单靠孩子的回忆完成“小调查”。这是我考虑不周的地方,耗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
经杨老师指导后,我意识到了“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性。杨老师指出,这样安排更为合理有效:课前布置学生在家中完成“小调查”,观察、感受父母的忙碌;收集父母工作时的照片或视频;条件允许的学生,跟着父母上一天班,用笔或电子产品记录父母的辛劳。再将调查结果带回课堂,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分享,在体验中感悟。同时,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所说的观点进行情感上的引导,使学生对父母的付出有所体会,唤醒学生爱父母的意识。如此安排,呈现于课堂之中,学生就能切身体验到父母的辛劳,课堂上便能言之有物,教师也能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初次涉及课堂小结中,我采用教师进行小结的方式结束了这节课,既让学生处于被动感
悟的状态,又没有给学生足够表达的机会。经杨老师指导后,我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课堂小结修改为自主评价性小结。让学生紧紧围绕“爸爸妈妈多辛苦”这个话题畅谈体验、感受及行动。学生既很好地回望生活,达到道德的认知,又为课后“家庭会议”的作业开展作铺垫。
课例研讨中,教研员杨柳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相当有价值建议: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要根据其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分层推进教学,问题设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勿过于肤浅,泛泛而谈。课堂语言要体现严谨性,做到有条理地表达增强教学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证性。加强教学的多样性,在课中还可以适当增设一些小游戏体验环节,使课堂不至于沉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在课后的延续活动环节,可以指导学生主持一次家庭会议,致谢家庭所有的成员,让教材内容真正融入生活,指导生活……这些建议,于我而言,获益良多。
“活到老,学到老”,这次的道德与法治课例研究让我对道德与法治课有了全新的认识。真诚地感谢杨老师对我多次耐心的指导。这次磨课虽已结束,但我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认知和喜爱已悄然开始,我热切期待以后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