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残犹有傲霜枝
——古诗词秋之意象二:菊花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是备受诗人们青睐,经常作为古典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在古典诗歌的长河中流芳千古。除了它们美丽典雅的外在形态,更打动人心的是它们象征的宝贵品质和所蕴涵的高洁精神品格。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中,“梅兰竹菊”成为了被赋予特定意义的经典意象。
在古诗词中,菊花可以说是深秋意象的代表。菊花以它不惧风寒、凌霜盛开的傲然风骨,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文学作品中,最早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自此“菊”成为了芳草美人的代表,美好人格的象征。而诗词中的“菊花”意象,更是意蕴丰富。
在爱菊的诗人中,要首推东晋的陶渊明。他把菊花引为知己,种菊、采菊、赏菊,成为他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他的众多《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传神地表现了他回归自然、恬淡自在的心情。
当然,陶渊明喜爱菊,更多的是喜爱它不惧风寒、凌霜吐芳的坚贞品格。他在《和郭主簿》其二中写道: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全诗共十四句,整首诗重点是写作者目睹肃杀秋景中的奇峰、芳菊与青松,感发兴起对坚贞不移的德操的赞颂。
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后,“悲秋”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不得志的文人作诗言秋必悲,很少有人能落在窠臼外。陶渊明此诗却另辟蹊径,肃杀的秋气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觉不是哀伤,而是振奋。他注意到了秋的动人之处:草木凋落,山形变瘦,然而顶峰更高耸挺拔,令诗人“高山仰止”,叹为奇绝;在黯然失的林中,诗人远远望见耀人眼目的斑,便欣喜地猜到那是蓬勃怒放的菊花;而在突兀的山岩上,诗人又看到了排列整齐的青松傲然挺立。这些景物从整幅秋的背景中浮现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审美选择。
作此诗时,陶渊明尚未结束仕宦生活。为了实现早年的济世理想与解决现实的生计问题,他几次出外谋事。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有如“落尘网”、“在樊笼”(《归园田居》其一),于是他又几次弃官回乡。有了这一番出仕经历,返朴归真的田园生活对陶渊明自然更增加了吸引力,而在复归自然中,又包含着诗人对于坚持节操、绝不同流合污这一美好品德的追求。正因如此,他才对卓尔不的陵岭、松菊表现出特殊的兴趣,并见景生情,借物咏志,在赞赏具有“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的松菊之中,寄托了自己对特立独行品格的仰慕之情。
陶渊明诗中经常写到的具有现实与象征双重意义的景物就
是松与菊。以《饮酒》二十首中的诗句为例。其四:“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七:“秋菊有佳,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而《归去来兮辞》写到归来所见,则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景;归来所为,则有“抚孤松而盘桓”之举。可见,陶渊明对松、菊确有偏爱,且于家中东园栽种了松、菊。陶渊明对松菊的特殊爱好,以致植于园中、终日相对的原因,就是《和郭主薄》其二中所说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即在松菊的形象上,寄寓了诗人自己超卓的德操。
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傲霜怒放的菊花也非常喜爱。他在《云安九日》中写道: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在寒冷的秋天百花凋敝,只有菊花凌霜怒放,盛开的花蕊挂满了枝头。尽管由于人们的喜欢频繁采摘,而它的清香伴着酒香相随身边。表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更是对菊花赞美有加: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咏菊》
在陶诗中菊花与青松意象并峙,成为高尚情操的化身,反映了诗人毕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在白诗中菊花是傲霜凌雪的斗士,在“芭蕉”与“败荷”的衬托下,强者形象卓然而出,是诗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儒家思想人格最好的观照。
宋代大诗人苏轼也十分欣赏菊花的坚贞,他在给好友刘景文的赠诗中说: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的特定景物,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雪的坚贞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景虽然萧瑟冷
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努力进取,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菊花是家乡的常种之花,外出之人思念家乡,也常常想到菊花。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一次在行军途中,恰逢重阳节,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首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孟浩然就有“待到重阳日,再来就菊花”(《过故人庄》)的诗句,表现了喜爱农家生活的雅兴。而岑参是在行军途中,时逢安史之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给陶渊明送酒的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这就勾起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写秋天的古诗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仍
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一丛菊花寄相思。有一年的深秋重阳,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在外面做官的丈夫赵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