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则的名人故事
列宁理发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虽然工作繁忙,但十分注意遵守公共
秩序。有一次,列宁忙碌了一个上午,处理了很多日常事务,批阅了
很多文件。休息的时候,他用手摸了一下头发,发觉头发实在太长了,决定抽时间去克里姆林宫理发室理发。当时,这个理发室只有两个理
发师,忙不过来,很多人都坐着排队,等候理发。他问哪位同志是最
后一位,准备排队等候。排队理发的同志们都知道列宁日理万机,时
间极其宝贵,于是争着请列宁先理发。不过列宁却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
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这个战士应该表扬
有一次,刘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
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上前对战士说:“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阵地。”战士认真地说:“上级有规定,要有上级指示才能看。”随行
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
往回走。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回去告诉那个战士的领导,不
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要批评那个战士,
少奇同志再次让工作人员转告部队领导:“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钱学森的四大原则
钱学森是个有贡献的人,也是个有性格的人。他一生做人都坚持
四条原则:第一,不题词;第二,不为人写序;第三,不出席应景活动;
第四,不接受媒体采访。
不题词。一个人有了一定的名望和地位后,往往就会有人来请其
题词。或者题在大门上,或者题在产品上,或者题在景点上,或者题
在书报上。别看仅仅题几个字或几句话,其效应却不一般。其一,借
题词人之名,被题之物能够得到赞许、肯定和褒扬,产生巨大的名人
广告效应;其二,能够使题词人高名远扬,甚至流芳百世;其三,能够
使双方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获得的经济效益。据说,请一些高位人
士题词,“润笔”可达一字万元。可谓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钱学
森不给任何人题词,就是不愿意蹚这个坑浑水。不留美名,更不留骂名。平平淡淡,活得坦然。
不为人写序。当今出名的捷径之一,就是请名人写序。把自己杂
七杂八的文章凑在一起,然后去敲名人的大门:“钱老师,久仰大名,如雷贯耳。您是当今世界成就最为卓著的专家,也是我心目中最为敬
仰的。请您百忙之中,为拙作写个序吧。您的大恩大德,我一定没齿
不忘!”面对这样虔诚的求序者一般人怎好意思拒绝?何况人家还拎来
了不菲的礼品或礼金呢。不为人写序,看似有些不近人情。但钱学森
知道,这样的“借名”者,多是拉大旗作虎皮。不想在学术研究上坐“冷板凳”,只急着要一举成名。帮他们,其实是害他们。自己的路,还是让他们自己去走吧。
不出席应景活动。现在很多部门无论是庆典还是开会,都习惯请
一些要人和名人坐在台上。这样就能够在主持词中大声宣布,某某书记、某某局长、某某主任、某某专家,都出席了我们的活动。组织者
觉得“有面子”,与会者觉得“有档次”。钱学森请而不到,就会有
两种人不高兴:一种是组织活动人的不高兴。请你是看得起你,摆什
么谱啊?另一种是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名人不高兴。我们来了他不来,这
列宁的故事不是存心让我们难堪吗?而钱学森不在乎,他认为,三天两头去应景,
哪有时间搞科研?
不接受媒体采访。钱学森成就卓著,却从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他淡泊名利是出了名的。在上海交
通大学读书时,一次考“水力学”,6道题全答对了,老师给了他100分。但钱学森到老师说:“有一个字母,不应该简写,我简写了,必须扣掉4分。”最后,老师给他改
为96分。在国防部五院时,钱学森最初是担任院长。不久他给聂帅写
信,要求改“正”为“副”,以便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就这样,当了一段院长的钱学森,又改当副院长。20 世纪90年代初,深圳有一位老板,要为钱学森立功德碑和塑半身像。钱学森听说后,
坚决反对:“一个还活着的人,怎能定其功德?又怎能塑像?”
中央电视台在报道钱学森逝世的消息时,用了这样一个标题:
“科学巨星陨落,民族脊梁永生”。钱学森被誉为“科学巨星”和
“民族脊梁”,不但在于他的水平和贡献,而且在于他的品德和人格。“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用这副对
联形容钱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一生,可谓贴切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