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法”跟着13首春天的古诗学写景
转自: 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
第一步:关注“时间”
【1】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第1首《村居》中,诗人高鼎准确地告诉我们,这是“柳如烟”的二月。在第2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诗人李白准确地告诉我们他和老朋友孟浩然的离别是在“花如烟”的三月,在第3首《大林寺桃花》一诗中,诗人白居易准确地告诉我们人间四月,“芳菲尽”。你看,“柳如烟”——“花如烟”——“芳菲尽”,这便是二月、三月、四月,春天里不同时节的不同景况。这就告诉我们,写景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所描绘景物的具体时节,二月、三月、四月,都是春天,但“初春”“仲春”“暮春”它们的景物特点是不一样的。哪怕同时二月,也会有微小的差别。
第二步:关注“地点”
写景的文章,不仅要介绍具体的时节,还要写清具体的地点,是花园、果园、田野、小河,其它什么地方,一定要写准确。看下面两首诗:
【4】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意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第5首中的地点则是黄师塔前的春景。同样是《江畔独步寻花》,但是诗人笔下春景的位
置是不一样的,因而所看到的景也有所差别,记住你笔下的作品,即是你眼中的景,而不是任意地方都可以复制雷同的春景
第三步:关注“行踪”
写景的文章,“观察点”的确定很重要,一般情况下,诗人采用的大多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边走边看。看下面两首诗,注意诗人的行踪。
【6】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7】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远看草青青。这便是韩愈笔下的《早春》。很显然,诗人对长安街的观察是由远而近的。
同样事物——草,远观、近看,其结果完全不一样。你不得不佩服诗人观察的细致,
以及描述的准确。当然,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诗人的游览行踪更加清晰。诗人骑着马,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诗人在湖青山绿的景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这首诗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西湖游记。
第四步:关注“心情”
著名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一定会融入自己当时的情感,读读看下面三首诗,仔细体会:
西湖游记【8】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9】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们来看看宋代理学家程颢的这首《春日偶成》,你是不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沿着河川,一路像少年一样踏歌而行,一个“傍”字,一个“随”字,一个“过”字,把诗人的观景之态,描写得形象生动,让我们的眼前有了强烈的画面感。
朱熹的《春日》中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而《清明》中的“欲断魂”三字,则是一种深沉的忧伤。同样的春景,不同的心情,一定要准确地描摹与表达。
第五步:关注“立意”
“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作文有了主题思想,文章才有灵魂,选择材料,安排
结构,运用语言,也才有依据。读读下面几首诗:
【11】
晚春
(唐)韩愈
早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2】
游园不值
(唐)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3】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我们先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人兴冲冲而来,轻叩柴门时,大家能想象到他心中的那一份激动和期盼。可是,当敲了许久也无人回应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沮丧?就在诗人失意,徘徊,准备离去的时候,无意中瞥见一枝盛开的红杏探出院墙,正冲着他颔首微笑呢!诗人心情陡变,满怀快意地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终会冲破重重阻隔,喷薄而出,欣然生长。很显然,这种立意是令人欣喜的。
而韩愈的《晚春》中,杨花和榆荚没有很好的才思,不会开出红红紫紫的花,但它们也
不甘寂寞,努力绽放自己。于是,满天都是柳絮,满地都是榆钱。这样的努力,也是令人敬畏的。至于最后一首《苔》,可是去年中央电视“经典咏流传”栏目的“爆款”,一留守儿童在支教老师梁俊的带领下,泪眼婆娑地唱出这首诗,瞬间感动了所有人,迅速登上了热搜。“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坚强。这样的立意充满了正能量,恰恰是作文中特别鼓励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