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
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因,就也,从口大。会意字,以口、大取能大者,众围而就之之意。因的本义为依靠”“
凭借,引申有因袭”“沿袭”“原因等义,均为实词,现代汉语仍沿用。的虚词用法是从实词义引申而来的,先秦早期便已产生。可作介词和连词。介词的用法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下来,变化不大;连词随着汉语词汇逐渐复音化的趋势,渐渐被因为”“因而”“因此等复音词所取代,但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仍偶或使用。
一、介词
1.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处所、方向。可译为”“等。
例:因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自邱上以视,则见其始出又见其入(《尸子·广泽》)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借助的时机、条件。可译为”“趁着”“”“顺着等,或仍作
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时所凭借、依靠、依赖的事物或条件。可译为凭借”“依赖”“依靠”“凭(着)等,或仍作
例: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实施的根据、前提。可译为根据”“依据”“按照等,或仍作
例: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任授官(成语)
5.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或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通过”“等,或仍作
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
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二、连词
1.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前后两事在时间或事理上前后相继,可译为于是”“”“因而等。
例: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
2.连接分句,用于因果关系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或仍作
例: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于是,就。例:虎因喜,计之曰。因取刃杀之。因屏人曰。因拔刀斫前奏案。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因谗之曰。
依照,根据。例: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因其固然。
依靠,凭借。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西湖游记吏因以巧法。我欲因之梦吴越。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伺者因此觉知。因河为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趁着,趁此。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因入京师。
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为。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后因伐木,始见此山。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缘由,机缘。例:于今无会因。
沿袭。例:因遗策。
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竟(然)”“反而”“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一)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从)(《劝学》)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方面”“……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于是宾客无不变离席。(在这时)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等,或不译。
例:朝而往,暮而归。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秦师轻而无礼。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蟹六跪而二鳌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灭滑而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8、通: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你,你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算耳!
若欲死而父。
而母立于兹。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促织》
9、这样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