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
翻译
层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张怀民。张怀民也
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啊
第一层: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第二层: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课内考点梳理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无事可做的人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
    “罢了”  今义:耳朵
  (2)月人户  古义:门  今义:窗户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读出,小声说。
  (4)盖竹柏影也。  古义:句首语气词,这里可译为“原来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3.重点实词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
  (3)月人户:门
  (4)欣然起行:高兴、愉快的样子
  (5)怀民亦未寝:睡觉
  (6)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7)相与步于中庭:散步
  (8)相与步于中庭:庭院里
  (9)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清
  (10)水中藻、荇交横:均为水生植物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4.一词多义
  (1)与:相与步于中庭。  与“相”连用,共同,一起
    念无与乐者    和,跟
  (2)何:何夜五月    疑问代词,哪
    何陋之有    疑问代词,什么
二、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解衣欲睡。    句首省略代词“余”
  欣然起行。    句首省略代词“余”
  念无与为乐者。    句首省略代词“余”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句首省略代词“余”
  相与步于中庭。    句首省略代词“吾”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
  相与步于中庭。  正常语序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3.定语后置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正常语序应为:但少如吾
  闲人两人者耳。
三、问题探究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的澄澈。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的清澈透明。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起趣相投  命运相同
7.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闲人,即清闲的人。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用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四、文学常识与艺术特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天才,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艺术特: (1)层次分明。文章虽然只有一段,但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可见。(2)行文自然。作者按照“所想一所为一所见一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3)叙事简洁。写到承天寺张怀民一节时,作者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紧凑。(4)写景别致。全文写景只有一句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
先虚后实,暗用了“月光如水”的比喻,写法巧妙,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五、对比阅读集锦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                              。[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答案】
1. ①介词,因为  ②只,不过
2.B
3.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西湖游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
1.①门  ②精、精巧
2.①月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
3.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春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三)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题目。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