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化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精选6篇)
⾟苦的社会实践已经告⼀段落了,我们⼀定积累⼀些相应的社会经验,就让我们对对这次实践活动做⼀次总结吧。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是⼩编帮⼤家整理的春节传统⽂化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节传统⽂化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1
⼀、研究⽬的。
2、将成果⼴⽽告之,⼀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化。 ⼆、调查⽅法。
主要采⽤上⽹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们⼀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养我们
的“⽂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种⽂化的意境、⽂化的象征,并担负起⼀种⽂化功能:
1、辞旧迎新,打上⼀个⼈⽣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2、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幸福;
3、宗亲礼仪往来,安排⼈⽣秩序,联络世代亲情,到个⼈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4、民间娱乐,扩⼤社会交往,播撒传统⽂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之乐。
(1)腊⽉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腊⽉,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吉代表平安⼤吉,橘⼦代表团聚。
(2)年⼆⼗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敬拜,⼼中祈求来年⾐⾷丰⾜暨⾝体健康,之后烧⾐及撒酒,最好将⼀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3)年⼆⼗⼋洗邋遢:
年⼆⼗⼋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家⼈都要⼤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4)年三⼗晚上送年:
年三⼗晚是⼀年的最后⼀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家聚⾸⼀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红线穿好的⼀百个铜
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现在就⽤货币代替(钱⼀定是偶数,以求⼤吉⼤利)。除⼣夜⼈们⼤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夜⼗⼆点整,开始放爆⽵,庆祝新⼀年的来临。
(5)正⽉初⼀宜祭祖:
过年的味道 年初⼀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些糖冬⽠、花⽣糖及⽣果等。跟着⼀家⼈烧⾹诚⼼祭拜及烧⾐。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财⽓,⼀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
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6)初⼆妇⼥返娘家拜年:
初⼆是出嫁⼥回娘家的⽇⼦,相传年初⼀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必须准备⼀些贺礼,如糖果或⽣果等。
(7)年初三⾚⼝:
各⼈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是⾮。
(8)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间之时,送神要⼀⼤清早就开始,⽽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三牲,⽔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点烛烧⾦⾐,以欢迎诸神回⼈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切穷运晦⽓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们破旧⽴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贴够⼋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性于⼀体。挂年画:寄托⼈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轮播种和收获季节⼜要开始。⼈们有⾜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念⼀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活久了的⼈们在加快⽣活
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春节传统⽂化教育实践活动调研报告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们的⽣活⽔平逐渐提⾼。⼈们对于中国传统⽂化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的发⽣着变化。党的⼗⼋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化强国,增强国家⽂化软实⼒,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化前进⽅向,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化发展道路。传统⽂化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化,取其精华,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化焕发出⾃⼰的光彩。所以,在寒假期间开展了对中国传统⽂化春节的调查,加强⼤学⽣对传统⽂化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化。
1、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初⼀,⼜称农历新年、⼤年、岁⾸、正旦、正⽉朔⽇,⼜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天,舜即天⼦位,带领着部下⼈员,祭拜天地。从此,⼈们就把这⼀天当作岁⾸。
春节是中国最盛⼤、最热闹、最重要的⼀个古⽼传统节⽇。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初⼋的腊祭或腊⽉⼆⼗三或⼆⼗四的祭灶,⼀直到正⽉⼗五,其中以除⼣和正⽉初⼀为⾼潮。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意是要把⼀切穷运、晦⽓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桃符等,它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幅⼤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增加喜庆⽓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装点得红⽕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幸福已到”“福⽓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氛。年画是我国的⼀种古⽼的民间艺术,反映了⼈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之夜,全家团聚在⼀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切邪瘟病疫照跑驱⾛,期待着新的⼀年吉祥如意。
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说。即在新的⼀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件事就是燃放爆⽵,以哔哔叭叭的爆⽵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们都早早起来,⾛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吉⼤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岁。
1.3春节⾷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年⾼”,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味,⼏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品。年糕的式样有⽅块状的黄、⽩年糕,象征着黄⾦、⽩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
因为和⾯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的“饺”和“交”谐⾳,“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饺⼦象征团聚合欢;⼜取更岁交⼦之意,⾮常吉利;此外,饺⼦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也带有“招财进
宝”的吉祥含义。⼀家⼤⼩聚在⼀起包饺⼦,话新春,其乐融融。
2、关于⼤学⽣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学⽣,通过问卷的⽅式进⾏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
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圣诞节相⽐,您更喜欢哪⼀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学⽣对传统⽂化的认可程度还是⽐较⾼的,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们对传统⽂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系列的活动,来提⾼同学们对传统⽂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常了解春节的来历,⽽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学⽣对传统⽂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化深⼊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化。
2.4您年三⼗的晚上你都⼲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晚上还是会进⾏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式?(多选)
A⼿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们的交流⽇益便捷,⼿机短信,⽹络聊天。这些技术在⽅便我们⽣活的同时也使得⼈与⼈之间的会⾯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现在的拜年⼤部分只是⾛⼀种形式⽽已,缺少了年⽂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存在问题
3.1西⽅⽂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们的⽣活节奏加快,⼯作压⼒增⼤,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疲惫,因⽽需要机会放松。此外,⾼新技术的发展,各国⽂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注重的是⼀种习俗和纪念,⽐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西⽅的节⽇更多的是⼀种⼼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化的影响,青年⼈逐渐热衷于西⽅节⽇,圣诞节、情⼈节、感恩节、⽗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为⼴⼤青年提供了⼀个放松⾃⼰、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
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知,到现在的众⼈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从这⽅⾯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种享受,⽽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部分同学还是⽐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
的传统节⽇,更多的是出于⼀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化节⽇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不容⼩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化。
3.2缺乏对传统⽂化的深⼊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们的⼯作压⼒越来越⼤,也很少关注传统⽂化⽅⾯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活的享受,对传统⽂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真正了解节⽇起源,深⼊体会传统⽂化的⼈却越来越少。⼈们对传统⽂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形是⼀重⼤损失。
3.3对传统⽂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们对待传统节⽇都很期盼,⽽现在,更多的是⼀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们总是提前⼏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服,收拾屋⼦,做各种春节⾷物,⽽现在,由于⼯作繁忙,⼈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们总是习惯⾃⼰写对联以表⽰对新春的祝福,⽽现在,⼤街上各种对联花样⼗⾜,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新技术的发展,给⼈们带来⽅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与⼈之间⽣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现在,⼈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络等进⾏祝福。⼈与⼈之间⾯对⾯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们对于传统⽂化的亲⾝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化的发展。
4、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对传统节⽇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的休假实践。⼀⽅⾯,可以让⼈们得到⾝⼼的放松,从⽽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化。另⼀⽅⾯,可以提⾼⼈们对传统⽂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对传统⽂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持,保护中国的传统⽂化,才能使传统⽂化发扬光⼤。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化的弘扬和发展,为⽂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的途径。
4.2学校及各⼯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化有关的活动,以提⾼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化的热情,增强学⽣对传统⽂化的了解。⽐如,可以利⽤寒暑假组织学⽣进⾏弘扬中国传统⽂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艺演出,优秀⽂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化的知识,从⽽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度,在教学中引导学⽣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化。
4.3媒体部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