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23期(总第535期)▲幼儿教育
清明节文章
课程游戏化下的幼儿音乐教学研究
吴艳婷
【摘要】文章基于课程游戏化思想,从类型、内容、作用这三个角度入手,探讨优化幼儿音乐教学课程的策略。在类型设计上,教师要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模仿游戏、表演游戏、竞争游戏等不同的音乐游戏;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安排说唱歌谣、创意演奏、律动等创新活动内容;在调整策略方面,可以采用情境演绎、生活联动、亲子活动等有助于幼儿人格养成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音乐教学;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吴艳婷(1993—),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指的是将幼儿游戏纳入课程设计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设定教育目标,帮助、支持和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课程游戏化思想,将有趣的游戏融入音乐课程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这样就能有效构筑游戏化音乐课程,提升教学效果。
一、基于认知特点,谈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
(一)模仿游戏,感受科学发声
通俗来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学习知识技能。教师设计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利用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表现力丰富、好胜心强等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音乐游戏,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模仿游戏是一种常见的音乐类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从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教师可以将科学的发声技巧巧妙地融入照镜子、啃苹果、打哈欠这三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中,组织别样的游戏活动。在游戏“照镜子”中,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展示科学的发声方法,让他们观察口部动作的特点,然后对着镜子模仿这些动作。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幼儿注意双臂自然弯曲,不,不耸肩,在吸气的时候可以适当挺胸,呼气的时候含胸。在游戏“啃苹果”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回忆生活中吃苹果的经历,模仿咬苹果的动作,张开嘴巴,面部肌肉向耳朵方向舒展开。这样能帮助幼儿打开口咽部,形成共鸣腔。在游戏“打哈欠”中,幼儿要模仿打哈欠的动作,形成口鼻、咽喉、头腔的多部位共鸣。
这几个小游戏都能让幼儿感受科学的发声技巧。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幼儿来说,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喉部、胸腔结构,灌输科学发声的方法,反而不利于幼儿理解。所以,教师不妨设计模仿游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科学发声。
(二)表演游戏,体验艺术之美
结合大部分幼儿模仿能力强、表现欲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表演游戏,让幼儿演绎音乐作品,与主人公形成共鸣,从而体验艺术之美。
比如,笔者基于《糖果仙子之舞》设计了一个表演游戏活动,先创设游戏背景:“一个小女孩在梦境中来到了糖果山,她遇到了鼠王和糖果们,经历了它们的大战。小朋友们,你们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能不能将它展现出来呢?”接着,笔者给幼儿分发糖果,让他们拿着糖果,想象自己是糖果精灵,伴随着音乐声舞动起来。扮演小老鼠的幼儿要模仿老鼠的动作特点;扮演小女孩的幼儿则要手拿仙女棒,思考自己应该帮助哪一方,具体要如何做。
接下来,笔者再播放乐曲,让幼儿重点赏析。这首乐曲的主旋律是钢片琴清脆的声音,节奏感很强,
教育界/ JIAOYUJIE
2023年第23期(总第535期)幼儿教育▲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想象自己是小木偶,尝试演绎出木偶走路的样子。乐曲B段末尾有一连串快速的如同风铃一般的声音,如同仙子出场一般,教师可以让幼儿演绎仙子从天而降的场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幼儿艺术领域提出了“感受和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点发展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表演游戏,让幼儿在欣赏的基础上试着将自己的审美感悟表现出来。
(三)竞争游戏,发展思维品质
基于幼儿的好胜心,教师还可以设计竞争游戏,组织他们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思维敏捷度和推理判断能力。
笔者设计了和节拍有关的游戏,将幼儿划分成多个小组,将不同节拍的音乐片段播放给幼儿听,让他们围成圈子,围着椅子转,中间的椅子数量要比幼儿的人数少一把。在转圈的过程中,幼儿要伴随音乐节拍做出动作。如模仿鱼儿游动的姿势,模仿小鸟拍打翅膀的动作等。当音乐声停下的时候,幼儿要抢夺中间的椅子,谁没有抢到,就出局。
游戏中,笔者观察幼儿的节拍和动作,进行及时引导,并让他们观察同伴的动作,指出和纠正同伴的错误。当所有幼儿都能正确地打节拍之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抢椅子”的环节。游戏结束后,笔者组织幼儿探讨,说说自己刚才一共听到了哪些不同的节奏,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并尝试还原这些音乐节奏。
通过该游戏,幼儿提升了审美感知素养和音乐实践能力,思维敏捷度也相应地提高了。竞争游戏能让
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和刺激性,在此基础上学习节奏节拍等音乐知识,幼儿的感受更真切,印象更深刻。
二、聚焦指南要求,谈幼儿音乐游戏的内容
(一)说唱歌谣,认识节拍节奏
《指南》指出,教师要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和他们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音乐学习的内容包括节奏节拍、乐器演奏、舞蹈动作等。教师要基于《指南》的要求,用课程游戏化的方式,将音乐知识融入日常游戏中,丰富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说唱歌谣活动,和幼儿一起演唱,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节拍节奏。《小兔菜园》这首歌中有一段说唱:“吃掉了萝卜,啊呜啊呜啊呜啊呜。”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兔子吃青菜的动画,让他们模仿兔子的动作。然后,给幼儿分发各种不同形状的蔬菜卡片,不同的蔬菜卡片代表不同的节奏。如“青菜”代表1/4拍,“萝卜”代表4/4拍,“卷心菜”代表3/4拍等。教师不必要求幼儿了解这些节拍的具体含义,只需要让他们了解说唱方法和各种蔬菜卡片对应的动作即可。
游戏开始后,教师出示某张卡片,幼儿要快速对应自己手中的卡片,有相同卡片的幼儿要模仿兔子吃青菜的动作,配上“吃掉了萝卜(青菜/卷心菜),啊呜啊呜啊呜啊呜”的说唱,并确保说唱的节奏和节拍是正确的。
幼儿对于音乐的音响、节奏等音乐要素的敏感度很高,教师可通过设计说唱歌谣等游戏活动,让幼儿正确认识节拍节奏。
(二)创意演奏,熟悉常见乐器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创意演奏活动,将活动分为身体乐器、打击乐器、创意演奏三个环节,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初步了解各种常见的打击乐器。
在“身体乐器”环节,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某种节奏的图谱,让他们拍打自己的身体部位,展现出该节奏型。等幼儿熟悉节奏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两人为一组,创意表现,用相互拍打对方身体的方式展现节奏特点。在“打击乐器”环节,教师可以给幼儿分发各种打击乐器,如铃铛、三角铁、手鼓等,让他们自由敲击,并对比乐器的音,探讨其中的不同之处,再运用这些乐器展现此前的节奏型,看看哪个小组的表现最好。
在“创意演奏”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小组幼儿用乐器展现生活中各种常见事物的节奏。如可以展现钟表敲击的声音、暴雨冲刷窗户的声音、火车碾压铁轨的声音等。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展示锣鼓、铃铛等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的使用技巧,再引导他们初步了解电子琴等弹奏乐器,给予他们自由探索、自由发挥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乐器的好奇心。
(三)融合律动,掌握简单舞步
《指南》认为,教师要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要求,设计音乐游戏,让幼儿随着音乐随意律动、吟唱,指导其掌握简单的舞步。
教师可播放不同节奏的音乐,并将不同的舞步和各种小动物的动作结合起来,让幼儿想象自己在动物园里学习这些舞步。比如,将小碎步和欢快的小鸡结合在一起,引导幼儿伴随音乐微微弯曲膝盖,脚掌着地,快速交替前进,双手做出小鸡挥舞翅膀的动作。这类舞步适合配上节奏欢快、轻松的音乐。
又如,将蹦跳步和优雅的天鹅结合在一起,幼儿要先两脚并拢,一拍一次,前脚掌着地跳跃,起跳时,膝盖微微弯曲,落地时,单脚着地,双手前后伸展开,做出天鹅展翅的动作。模仿调皮的小马时,则可以结合后踢步这个动作,幼儿要将双手向前方平伸,做出
教育界/ JIAOYUJIE2023年第23期(总第535期)▲幼儿教育
骑马的姿势,脚面尽力绷直,两脚均匀交替后踢,身体微微前倾,做出小马欢腾跳跃的姿势。这样一来,动物模仿游戏和舞步学习融合起来,能大大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学习,他们本能地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由此可见,律动是幼儿的本能,教师要利用好这点,让他们参与舞蹈游戏,从简单的律动开始,逐步向创意舞蹈设计迈进。
三、指向人格养成,谈幼儿音乐游戏的作用
(一)音乐引导,舒缓幼儿情绪
《指南》认为,幼儿阶段是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只将目光放在音乐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上,还要重视音乐对幼儿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的影响,发挥音乐的感化作用,舒缓幼儿情绪。在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优美的音乐来缓解幼儿的情绪,使其感受音乐之美。
当幼儿和同伴发生矛盾,甚至出现争吵、打闹等情况时,教师可以给他们播放优美、舒缓的音乐,并配合展示美妙的风景图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幼儿反思自己此前的行为,说说发生矛盾的前因后果,调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化解幼儿之间的矛盾。
比如,某一次,有一名幼儿在倾听音乐后明显缓解了烦躁的情绪,伴随着悠扬的钢琴声,他反思此前的行为,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和同伴分享玩具,还推了对方,故此导致两人产生矛盾。他反省了自己的行为,懂得了分享和友谊的重要性。在音乐声中,幼儿体会到了音乐作品中蕴藏的情绪,同时也借助音乐缓解了紧张、焦虑的情绪问题,调节了和同伴的关系。
(二)联系生活,开展劳动教育
教师可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音乐声中感知劳动的乐趣。《粉刷匠》《栽小树》《快乐的小木匠》《建筑工人》等都是和劳动有关的儿童歌曲,教师可以将其融入角扮演活动中,开展音乐游戏活动。
首先,教师让幼儿自由选择粉刷匠、园丁、木匠、建筑工人等角,选择相同角的幼儿组成一个小组。其次,给不同小组的幼儿播放相应的歌曲,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该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伴随着音乐律动起来,演绎劳动者的风采。
最后,教师鼓励幼儿互动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有一名幼儿发现展现劳动场景的歌曲大多是欢乐的,节奏很欢快,说明劳动让人快乐。教师再启发他们思考,劳动那么辛苦,为什么劳动者还会那么快乐。幼儿认为,劳动能创造财富,能帮助他人,所以劳动者虽然身体很累,但是内心却十分快乐。
结合音乐作品体会各种职业的劳动状态,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从而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
(三)亲子互动,达到知行合一
课程游戏化设计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还要将其拓展到课外,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开展音乐亲子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要和家长分享感受,这样就起到了知行合一的效果。
教师要联系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亲子活动的重要性。家长要在家中配合开展“日常音乐亲子活动”和“节假日特定音乐活动”这两个系列课程。在“日常音乐亲子活动”中,所有家庭成员要合作演唱一首歌曲,作为早上起床时的闹钟,让幼儿在家人的歌声中醒来,开始一天的生活。此外,他们还要一起挑选每天的晚餐音乐,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吃晚饭。每天晚上临睡前,家长还可以组织“每日一歌”活动,与幼儿一同欣赏一首歌曲,分享赏析感受。
针对“节假日特定音乐活动”,家长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期间,要挑选符合节日气氛的音乐作品,和幼儿一起欣赏;还要伴随音乐,为幼儿讲述各个节日的风俗习惯,和幼儿一起开展揉元宵、包粽子等节令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幼儿在音乐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参与民俗活动,感受到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结语
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通过“玩”让幼儿增长见识,提升个人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幼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的游戏活动,培养他们感受、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健全幼儿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芳.关于幼儿音乐教学中师幼互动的意义探索[J].黄河之声,2019(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