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们常常谈到阅读,但究竟应该怎样阅读呢?断章取义地理解其中的智慧(①___)言,或随波逐流地阅读那些畅销书籍,只会让我们停zhì(②____ )不前,这样的阅读不能有真正的收获。而有意义的阅读应该是沉下心来读那些经典的作品,心无旁wù(③ ____),深入其中的人间百态,品味字里行间的文化底蕴。依靠阅读,我们可以收获超出自身阅历的风景,可以收获茅塞顿开的惊喜,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选择题
2.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但是,熟读成诵并不是死记硬背。
②在诵读时要讲究方法,从而提高诵读效率。
③同时训练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④熟读优秀的文章,背诵文中的精彩片段,这样可以将规范的语言植入记忆仓库,并融会贯通,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信息链,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⑤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不断复述课文,不仅能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将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A.④①②⑤③    B.⑤①②④③    C.④③①②⑤    D.②⑤③④①
三、语言表达
3.清明节的习俗之一是祭祖,学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参与过祭祖的同学还不足半数。为此班主任希望孩子们能体验一下清明祭祖,以表达对先祖的哀思,同时也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前期班主任打算在教室门口的流动电子班牌作为窗口,做好宣传,他选择了两幅海报,请你帮忙推荐其中一幅,阐明理由。
四、情景默写
4.古诗文默写
今年清明节不调休,很多人不得不放弃出远门踏青的打算,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兴致,我们可以跟随诗人的脚步去一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先走进白居易笔下“①_____,_____”莺歌燕舞的西湖(《钱塘湖春行》),再与王维一起漫步边塞欣赏“③____,__”(《使至塞上》)的大漠壮丽风光;追随崔颢,置身黄鹤楼欣赏“⑤___,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晴日下的明丽之景,搭乘“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淡月下的杜牧的小船一览秦淮河畔“⑥______ ”朦胧夜景;和欧阳修移步醉翁亭,游赏⑦“_____”(
《醉翁亭记》)琅琊山春天花香四溢的芬芳,与张岱携手湖心亭,感受⑧“________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西湖冬日雪夜天地一的苍茫。
五、综合性学习
5.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亲爱的同学,现在请你和小语共同参加“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并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富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
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
材料二
语言描写是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听到"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我们便知道这是鲁迅笔下尖锐刻薄的 ;听到"你这村人理会的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麻翻了。”我们便知道这是施耐庵笔下谨慎精明的 ;听到“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我们便知道,这是鲁迅笔下的 孔乙己。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材料二横线处的内容。
(3)小语同学想取材于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拟一副对联,但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你运用对联知识,帮他把下列词语组合起来,完整地书写在横线上。
降妖除魔  聚义  晁天王  取经路  扬威  梁山泊  孙行者  逞凶除恶
上联: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
(4)我们在学习《曹刿论战》时,“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的“三叠法"叙事技巧让我们印象深刻。小语同学在整理相关资料时,很惊喜地发现:其实,传统小说中有很多与“三”有关的故事,情节、人物设计往往三足鼎立。请你根据小语制作的知识卡片,从甲、乙、丙中任选一例,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三复情节"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三复情节”的艺术特
(1)"三复情节"的螺旋式上升形态强化了叙事艺术的美感。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过程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
(2)"三复乃见作者用心”,“三复情节"不是单一的重复,而是在重复中有变化、有发展,逐步展现人物形象,凸显主旨。
【甲】《西游记》中的“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乙】《水浒传》中的“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丙】《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终伸指引三问”
六、现代文阅读
“年终,寄一份思念给家人”读书活动正在开展,有同学推荐了此文,同学和老师之间展开了对话,请你阅读文本后,参与其中。完成下面小题。
那墙根,那老树
①今天与父亲视频通话,他正和一乡亲蹲在村口的墙根处,烤着火,剥着花生。这是我N多年前熟悉的场景。每当这个季节,天寒地冻,再也做不了地里的农活,勤劳的乡亲们还是不肯停下来,开始了剥花生,把最饱满的花生一粒粒剥出来作为种子,再精心地在来
年春天播种到土地里面。
②这是一年内最清闲的光景,忙了一年,累了一年,深冬了,倚着背风的墙根,晒着暖暖的太阳,燃着一个树墩,惬意的很!缭绕的青烟弥漫出满满的烟火气,像是从自家灶台冒出来的,周围的空气很快就有了温度。乡亲们陆陆续续地赶来,各自挎着篮子,装着满满的花生。唠着家长里短,一边剥,一边将花生壳扔进火堆。这样你一把我一把那火苗就忽闪忽闪地越烧越旺了。火光映着他们紫红的脸膛,最纯朴的乡音就像这慢慢升腾地火苗一样四下里漫溢。以至于多年后,我每次回想起有关家乡的情节,总能想到这样的场景。
③父亲的背后就是那棵老树,我第一次发现画面中的那棵树竟是如此的老态。黑的树皮,黑的枝干,没有叶子,像一个勾肩驼背的老人,而不远处那残缺的墙根旁,是一老态龙钟的老人,戴着棉帽,裹着厚厚的棉衣,慵懒地倚着,有的僵硬地剥着花生,有的双手抄在袖子里,像一尊尊的雕塑。他们彼此并没有搭话,我没有听到他们的高谈阔论。他们只是眯了眼,享受着阳光的恩泽,他们几乎没有表情。那树,那人,那墙根毫不违和。而我却突然地心生悲悯,为那棵孤独的老树,为那堵寂寞的墙根,也为那年逾古稀,却不能享受膝下承欢的老人。
④父亲高兴地咿呼呜鸣说了半天,似乎每句话既像是说给我听,又像是说给他的那老伙计们听。我能感受到他的那份惊喜,以及在他那老伙计面前炫耀的得意。最后他压低声音问我:“啥时候回来?”我一时语塞,尽管我知道这是最近几年我们结束谈话时的固定用语,但还是觉得猝不及防。“忙是吧?没关系,过年回来就行,我和你妈等着呢。别老惦念家了,好好工作吧。”我听得见父亲有意将第二句话提高了嗓门。父亲扭身向他们走去,他以为挂断了电话。“我们家孩子三天两头往家打电话,每次都唠个没完。这还得工作呢不是?不能耽误他们的事……”父亲絮絮地说。我不知道爱独处的父亲啥时候也爱往人堆里钻了?也不知道低调的父亲啥时候如此爱显摆了呢?
⑤只觉得鼻子酸酸的,眼睛涩涩的,有冷风吹来,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⑥那棵树什么时候变老的,那墙根什么时候失去了往日的喧闹,我不知道。小时候上下学,无数次走在那树荫下,一天天,一年年,地老天荒,亘古如斯,仿佛光阴永远不变。直到那一天,我第一次真正意义地离开家,才隐隐地发觉一切似乎不一样了。那天我背起行囊走到那棵老树下,父母将我送到村口,由二叔的拖拉机将我送到火车站。我看到父母在那棵老树下向我挥手,树依然枝繁叶茂,父母依然年轻,但我隐隐地感觉,有一种怅然
若失隐现在父母的眼角眉梢。要远去的人,终究是留不住的。我不知道在我走后他们是怎样放下那使劲挥动的手臂的;我不知道他们脸上的笑容是怎么一点点收敛又渐渐凝固的,我也不知道他们终于在拖拉机绝尘而去之后是如何无奈转身,落魄地回到家中的……这是他们亲手放飞的呀,他们曾热烈地期盼他的雏儿能飞到更广阔的天际,他们曾无限风光地向人宣布孩子要远走高飞的消息。可当我们真的飞远之后,他们内心深处有没有过一丝丝怨怒?
⑦只记得那年冬天,我携家带口地回家,远远地就看见那棵老树,那段墙根,还有那曾经身强力壮,含辛茹苦拉扯子女,如今年老力衰,子女都涌向了城市的留守老人。当我的车子停下来,摇下车窗,喊声"爸"时,所有的老人都抬起头来,浑浊的眼睛焕发出异样的光彩,齐刷刷地望向我。"那不是我家二子吗?"父亲喊了我的乳名,乐颠颠地跑向我,一边还回望着他们说:“我先回喽,回喽!”那老人重又低下头,很失望的样子,开始抠鞋帮上的灰渍或是指甲缝里的泥土。我看到父亲步履轻盈极了,他坐上车,嘟囔着:“你妈还不知道呢,咋不事先说一声呢?”兴奋得两手无处安放。我知道,父亲也一定曾像他们一样无数次地期待着那个露出车窗的脸庞是自己熟悉又陌生的,那个走下车门的身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他也一定无数次地像他们那一刻的神情一样黯然过,失望过……
⑧斗转星移,四季更迭,有多少人走出了村庄,留在了城市。那棵老树,那堵墙根却在不知不觉间颓然在岁月深处。
⑨合上手机,父亲的絮语还在耳畔,那墙根,那老树一遍遍的在眼前闪现,挥之不去……
清明节文章
6.【场景我概括】
小场:我发现这篇文章的线索是"那墙根,那老树",作者不止一次的提出,用好几个场景进行叠加,让我们看到村庄的变化。
小景:没错。作者巧妙的运用倒叙,将几个场景恰切的连缀起来。
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要是让大家按时间顺序概括这几个场景,你能概括出来吗?
7.【写法我鉴赏】
小写:我发现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不少的方法。
小法:对对对,我看人物描写、词语运用、表现手法,作者都涉及到了。
老师:大家以第⑦段中划线句子为例,谈谈作者是怎样表现父亲见到我时的兴奋的。
8.【心理我揣摩】
小心:第④段中父亲的表现很奇怪,特别是他说话的语态,先是“压低声音”,后又“提高了嗓门”。
小理:我觉得这看似怪异的表现,恰恰表达了父亲的微妙和复杂心理。
老师:说的好。请大家揣摩此时父亲的心理吧。
9.【情感我分析】
小感:老师我发现“那墙根,那老树”还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和触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