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类读书笔记
【篇一:人文类书籍读后感】
《城南旧事》之立体的月亮
  班级: 小教122 姓名:云 学号:12123203
  我喜欢有阴暗面的月亮,因为我知道那样的月亮才是立体的,才是最动人的。亦如人。——题记
对于《城南旧事》,我看了不止一遍。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用意念逼着自己,但是还是什么都没感觉。第二次,当我再一次打开书时,不知怎的,竟然会随着那些熟知的情节的发展,心,不知不觉的陷进去了。惠安馆里的疯子秀珍、胡同里头的好友小妞儿、躲在草堆里的小偷儿、死了儿子没了女儿的可怜女人宋妈、总是大腹便便怀着孕的妈妈、有着悲惨的过去的兰姨娘、让我感动也让我偶尔反感的爸爸??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吸引着我。他们就像有月亮一样,闪着光,也有着心酸的不一样的另一面。矛盾使他们生动。
令我印象最深的,最令人深恶痛绝就是宋妈的丈夫,一个满口黄牙的丑陋男人。在书里,关于宋妈丈夫的描写不多,但是足见他是一个好吃懒做吃软饭的男人。宋妈四五年辛辛苦苦的赚钱养家,她丈夫却背着她将亲生女儿买了,还不小心害得儿子溺水而亡。一个女人的美好愿望就毁在了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身上。后来宋妈悲痛万分,没办法就回家重新再生娃。在这本《城南旧事》里,宋妈不是最可怜的那一个,但是却是一个让我最同情的那一个。
其中理由有二。第一,宋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她辛辛苦苦数年,就是为了抚育她的子女。但是,当她在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两个人的时候,失去她生命中的精神支柱的时候,她坚强着面对,不哭不闹不上吊,悲痛之后痛定思痛。那种精神,那种对生活的热诚是我钦佩的。第二,宋妈和我外婆很像。我的外婆,一个七十几岁的小老太婆,很抠门,但只限于对自己;很精神,尤其是在我妈妈聊天的时候;有点小市民,买东西时绝对会让买家“刮目相看”。这个老当益壮的小老太婆,有点能干,二十年来一直都是一个人撑着家里的半边天,抚养了三儿一女;这个小老太婆有点乐天派,丈夫缠病之时众人愁大家忧,唯独她一人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最终真的是风水轮流转。相比较。宋妈和外婆同样是任劳任怨的女子,同样是自强自立的女子,同样是乐观豁达的女子。看着宋妈的故事,我仿
佛看到了我外婆的影子,熟悉的感觉,让我熟悉的感动。当然,相对的,外婆和宋妈身上都有那种节俭到抠门、爱谈八卦、爱砍价的小市民之气。她们都不是什么正气凛然的英雄,没有所谓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大无畏精神,肚子里也没有多少的大道理和大学问。然而,她们就像是那不断的铁链,坚韧;就像那冬日里的一把火,能照耀他人也能温暖自己。那种面对现实铁一般的坚韧和面对生活火一样的热情感动着我,浸染着我的内心。她们是月亮,有暗淡的一面,也有温暖的光亮。她们的灵魂如此立体。
其次,让我心灵颤动的就是书中英子的爸爸。之前在教科书里读过《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课,所以在我的眼里,英子的爸爸是一个很神圣的人物。然而,第一次读《城南旧事》时,《兰姨娘》那个章节写道“爸爸”去日本喝花酒,在北平过妓子,甚至在家里和兰姨娘眉来眼去。这些情节令我对爸爸这个神圣一般的人物有了质疑,就仿佛一座在我心中屹立着的大厦轰然倒塌一样。但是,在读第二遍时,我就发现我一开始看“爸爸”这个人物的角度就是错误的。我一开始就以太高的高度企图去仰视他,希望他也是如巨人般高大,以应和我心目中对他的定位。但却无力地发现,原来他和心中所定位的那个相比,太过矮小,所以就在心中生起恨来。第二次,当我以正常的眼光去审视爸爸这个人物,突然发现,“爸爸”也是如此可爱。不禁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一闭眼,一睁眼,茅塞顿开:“
爸爸”也是一个好爸爸,但是只是同时他也是一个正常人,也有正常人都有的一些陋习和毛病。“爸爸”也是一个“立体的月亮”,有暗淡的一面,有明亮的一面。我们接受他的光亮,同时我们也
应该学会原谅阴暗的存在。而那样子的月亮才是
真实的,一如只有那样子的人才是来自于生活一样。
没有一个人能永远伫立在神坛之上。英雄,在归于生活之时,也只能以一个平凡人的身份和形式。何况不是英雄的他们呢?很少能有人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永远的发散着光和热。但是我们却可以努力成为一个立体的月亮,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面光亮和那一份真实。
【篇二:《人文素养》读后感】
教师十大素养之人文素养》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更有育人,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任何时候,教师的
发展都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基础,教师应该努力成为道德楷模和学术精英,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决定着其教育质量。没有人文素养的教师,不可能具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也就不会有很高的审美修养。
读书小报图片
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人”看,当做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来看待。
读了《教师十大素养之人文素养》后,我体会到:信息技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我们更注重对信息环境下讲究诚信、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信息文明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1、转变教育观念,关注人文关怀。
信息技术教育决不是单一的工具教学,因为工具的使用是由人来决定的,只有“人”以及人的“思想”才是行为动力的真正“驱动器”。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注重了教学中的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并举,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例如教师在教了自编教材《qq》后,充分运用“qq”这一聊天工具,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的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入了一个名为“e幻想”的qq中碰到了一个名为“海豚”的聊友,在qq里见过几次,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他突然发问:“你认识我们班的吴某某吗?”“知道呀,他是一个很懂事很文明的男孩,上课的纪律很好的。”“可是他在电脑课上并不大突出的。”“他虽然在电脑课上话不多,但行为举止很棒的??”“老师,我就是吴某某呀,真高兴你还记得我。”这时在电脑的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俏皮的笑脸,这是一种被尊重、被关注、被肯定的笑脸。
2、合作与创造相结合,内化人文素养
不断有资料显示:“人长时间面对现代媒体会严重增加他的孤独感、忧郁感,降低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相互合作,创作有人文内涵的作品,使学生在创作中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在六年级信息技术的综合练习课教学中,就利用2008年中国奥运会举办的事例,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
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勇夺金牌的资料或北京奥运会的准备情况,以宣传小报、幻灯演示、网站介绍等形式进行展示研究成果。在创作过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和确立主题,然后根据主题上网查阅、收集关于奥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再小组交流筛选和整理的资料,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始终洋溢着一种“无比自豪”感,因为我们“赢了”,为我们祖国的强大而自豪。这样的制作的过程对他们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一定的人文素养。
3、引导与疏通相结合,渗透人文教育
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双向的,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可因噎废食物。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学生学到知识,又不能让学生陷入泥潭,不让学生成为“电子”的受害者。我们多次在课题组活动时进行了讨论,悟到生学生对于沉迷互联网是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自控能力差,思想易受情绪因素影响,所以对于互联网感到好奇。面对这个情况,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首先不断地进行网络知识的学习,了解网络、提高自身网络使用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其次在备课时多下工夫,精心为学生选择提供具
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优秀网站,使学生能够安全地在互联网里冲浪,领略到网络世界的美景,鼓励学生们通过网络学习知识,扩大知识面,适应未来对人才的要求,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
同时,对一些不道德或违法行为作典型分析,给学生以疏通与引导。如在教授《信息的安全》一课时,当教师在讲述病毒等内容时,充分利用2007年上半年我们深受其害的“熊猫烧香”病毒,通过学生上网查有关此病毒的资料,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病毒的本质,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编制病毒程序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并列举一些病毒的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权衡利弊。使学生在脑中形成科学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三:读书笔记】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先生多年研究历史的治学积累,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也有判断,对于我们理解史之目的、史之意义、史料搜集、史料鉴别和史料组织都是不可
多得的一本好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史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掌握完备和准确的史料是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对史学研究者还是对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关于历史的知识是必须的。梁启超先生在史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的这些知识财富是无价的,我们在学习它们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同样,在古代文学方面,我们平时也要要勤于抄录搜集的资料,注重读书时“注意点”的培养,而且要学会逐类搜集资料的方法,细心辨别资料真伪,并怀有一颗真诚、求知、探索的心,与时俱进,潜心向上。
第一章 史的意义及其范围
在此章,梁公首先对“史“和“中国史“下了定义:史者何?论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
梁公对此定义加以分析说明,包括四方面的含义:
其一,活动之体相:人类为生存而活动,亦为活动而生存。此所谓相者,复可细分为二:
一曰活动之产品,二曰活动之情态。凡史迹皆人类过去活动之僵迹也,史家能事乃在将僵迹变为活化——因其结果以推得其情态,使过去时代之现在相再现于今日也。
其二,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是人类社会之活动,非一个人或一般人,史迹必要以社会为范围,其活动力必能影响及于全社会;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是连续不断的,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是螺旋形的向上发展的,前代人恒以未完成之业遗诸后代。史也者,则所以叙累代人相续作业之情状者也。
其三,活动之总成绩及其因果关系:活动必有成绩,然后可记,不待言也。此成绩非一个人一事业成功失败之谓,乃薄录全社会之作业而计其总和。
其四,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今日所需之史,则“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史之目的,乃为社会一般人而作。
今世之史的观念,有异于古所云也。彼时所需之史,亦与今日不同,故史之范围广漠无垠,积年愈多为书愈多,驯至为一人毕生精力所不能殚读。旧史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遂致今日所认为重要史迹类往往反阙不载,如巴蜀滇黔
诸地其次第同化之迹为治史者亟欲闻也,古代史上有两大役载于史书不过几言;元明间杂剧小说,为文学界辟一新纪元,史书记载亦寥寥无几。由此观之,彼旧史者,一方面因范围太滥,卷佚浩繁,使一般学子望洋兴叹;一方面又因范围太窄,事实阙略,不能予吾辈以圆满的印象。是故今日而欲得一理想的中国史,以供现代人资鉴者。这就需要新史家的努力。
新的中国史需要满足以下四点:
第一,说明中国民族成立发展之迹,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察其有无衰败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