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
教育智库
移动教学平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探究
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受移动智能终端的影响颇深,其生活、学习习惯都与手机、网络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一现象早已为教育平台开发者所关注,并应时推出了各类移动教学平台供有学习需求的用户使用。这不仅是商业的机遇,也是教育的机遇。对于高校思政课这类关乎学生思想教育的学科,充分利用并融合好这一教育机遇很有必要。
移动教学平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意义
创新教学的形式。常规的思政课堂秩序性强,对学生能起到规律的、渐进的教育成效。然而,秩序被强调的同时,也注定了它处处受限,其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不能做到随时随地教育。移动教学平台依托于移动终端[1]
,可以实现人在哪、手机在哪、网络在哪,那么教育就可以在哪。这是对以往教学形式的突破、创新。同时教育平台往往也不单一有教育内容,还包含人与人的交流功能,可以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即时讨论,是脱离课堂之后的另一种“面对面”交流。而移动教学平台因为有网络作为支撑,其对思政知识的架
构、讲解都更便于转化为具象形式,即可以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学习刺激,可谓形式多样。
提升教学针对性。基于网络而推进的移动教学平台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资源获取渠道,还背靠大数据优势,能够以数据对教学形成侧重,进而对学生展开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如,“知到”这一教学平台是智慧树网的子品牌,其办平台的理念源自大学课堂,更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当应用该平台展开思政教育时,大学师生不仅能在平台上观看思政直播课、实时共享,还能在翻转课堂问答模块进行开放性的提问、回答、评论,使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平台上学习的主动者、主导者。而思政教师恰好可以根据教学平台的学生参与情况来分析学情,规划后来的教学方案。此外,不同平台有不同优势。一些更加成熟的平台甚至可以直接将学生的个性化学情数据以结果形式给到教师,这对教师日后的有针对性教学意义重大。
移动教学平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原则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协调。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采用多种创新教学路径的新课堂,我们都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担当好主导角。此理念同样适用与对移动教学平台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之中。移动平台固然有资源丰富、形式多彩等优势,但是对于对思政知识整体体系缺乏把握的大学生而言,还田 瑜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摘 要:如今,越来越多的移动教学平台上线,成为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为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新启发。高校的思政课设置在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及时纠正因受不良风气、环境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认知。可以说,思政教育应是无所不在的,这样才能时时警醒新一代的年轻人们。而便捷的移动教学平台恰好可以与思政教学融合,成为其有力辅佐。
关键词:移动教学平台;思政课;融合;路径
作者简介:田瑜(1985-)女,黑龙江省宁安市人,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基金项目:2020年6月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立项课题:移动学习APP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研究(编号:GJB1320204)。
难以避免学习时存在的盲目性。而思政教师教学经验充足,能对知识细加工、精组合,进而完成教学引导,所以保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关系到学生学习思政的格局与效果。同时,站在学习思政内容的角度,学生才是对知识接受、内化的主体,应该在采用平台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知识进行加工、组合,其一切目的的作用者都是学生。所以,思政教师在应用移动教学平台时,一定要重视其
教学策略对学生内驱力的调动,把移动教学平台转化为协调自身教学主导性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力手段和媒介。
平台技术和教学思想相协调。移动教学平台是依靠技术来实现教学创新的。而技术的先进,即其对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进行的拓展、延伸都是平台发展的亮点。况且不同的教学平台主打的具体亮点各不相同,它们所涵盖的教学领域又十分宽泛,很容易使教师在选择、应用平台时被其技术亮点吸引,而忽视了其教学思想是否足够有深度,是否符合教学预期。为此,在进行移动教学平台和思政课的融合时,教师一定要着重审视平台上的内容设置,注意让平台教学和常规教学形成思想引导上的互为配合、补充。同时,教学平台的功能性设置也要充分发挥工具作用[5],如平台的日打卡功能、答题功能、调查反馈功能等,都是教师常规思政课的有力帮手,其技术实现的效果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选择应用教学平台时,其技术性与教学的思想性是否协调就是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交互实现和资源共享相协调。教师将移动教学平台融入思政课,就意味着要对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动态进行监督,要充分了解平台学情,那么平台的交互性如何、资源能否被有效共享就十分关键。交互性方面:移动教学平台是教学融合中的常规课堂的补充性课堂,其作用不单包括实现学生自学,还要包括必要的“课上”互动,如教师就热点时政问题在平台发起辩论活动、学生观看专题讲座视频后在平台写下观后感反馈给教师、学生间互相抢答预留问题等。这些交互活动能够活跃平台上的学习气氛,实
现更高效率的“自学”。资源共享方面:要实现思政课与移动教学平台的高度融合,就应该让平台真正担当起资源媒介的职责,让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因平台而得到承载、共享。这个过程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是资源分享的主体,当任何人发掘到优质思政资源时,都可以把移动教学平台作为共享手段,及时上传并号召大家围观、探讨。所以,教师在做相关融合时,应注重平台交互实现与资源共享相协调。
教育智库
移动教学平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价值
落实国家政策。新时期,我国的教育倡导对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一直都在推进“互联网+教育”。而我们以往都把现代化技术手段关注在多媒体等课堂新手段上,对移动教学平台还处于相对不熟悉阶段。虽然移动教学平台与多媒体相比,出现和落实于教学中较晚,但同样属于教学新手段范畴,也是国家呼吁的“互联网+教育”的涵盖内容。可以说,思政教师积极融合移动平台教学,是对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响应。[2]如,201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就指出,“要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优化资源配置。移动教学平台的网络特性能够实现对思政教学资源的高频度共享,而在共享过程中,
平台为追求高规格发展还需对不同资源进行适时的更新、整合,进而促进其优化配置。同时,平台用户都是学生、教师等,对其资源的提供也会形成反馈,能够帮助平台对内容进行更科学的整合,进而在推广服务的同时,实现对思政教学的革新。
移动教学平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问题
平台认可程度不高。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和普及,需要经历被人们充分认识和接受的过程。而移动教学平台对很多思政教师而言就是新事物,还没有被他们充分认可。一方面,移动教学平台的使用依托于移动终端技术,而恰恰很多教师并不善于使用手机,尤其一些老教师,要使用手机进行“上课”和互动,这对他们来说有一定挑战。另一方面,一些线上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等还有待于时间考证,同时还需要师生共同以平台为载体展开一定时间段的实践方能初见成效,其对师生的时间投入、精力投入也是考验。所以,不少思政教师对移动教学平台都保持中立态度,不够主动。
教学资源重复开发。移动教学平台于思政课师生而言是教与学的载体,是工具性的;于开发平台者而言则是商品,是商品就要凸显“卖点”。这就导致各大移动教学平台开发商竞相发掘教学资源,都想以资源的丰富、新颖等特点为推广亮点。于是,相同的思政教学资源在某个平台上开发一遍后,在另一个平台上也在开发,就陷入了重复开发的资源浪费之中。这要归因于当下的平台开发环境。当前,我国还没有相对统一的网络资源开发、建设标准,未能实现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分类。
思政课观后感
忽略互联网的互动。当下的移动教学平台具有一定的互动功能,但是其针对性、体系性不强,所以我们依然认为其忽略了互联网的互动性。这主要体现在,如平台提供了一门高校思政课程,但是却不对其后续进行适时更新与完善,使该课程思想始终停留在被开发的当下,这是平台与时代互动的缺失。思政课的思想精髓是随着时代变化始终保持更新的,所以其课程内容也必须保持更新状态。[3]此外,平台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交流功能、考核功能、系统题库功能等也没有充分开发,使其交互作用仅仅停留在问答、对话等浅显层面上。
移动教学平台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对策
建构合理匹配的机制。这里谈到的匹配指的是高校思政课实际教学开展需要与移动教学平台内容设计的契合。移动教学平台的各开发者为了平台具有足够的竞争实力,会对其平台要素有不同侧重。而教师则不能被平台外观的花哨、内容的复杂、功能的多样等表面因素所左右,应该以自身教学需要为标准,选择契合思政课学科特性,并在理论、思维高度上反映时代特的移动教学平台作为融合对象。如,思政课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引领,那么该移动教学平台就需要满足师生、生生的沟通、互动需求,其内容与教材高度匹配的同时,要有对知识的深度、广度拓展,且随时供大家分享、讨论。此外,移动教学平台的内容如果有以用户为主体进行建构的功能则是更好的,即师生可以依据个性化需要对内容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增删、排列、自制等,这也对平台匹配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建立正确导向的机制。教师是思政课的价值导向引领者,其一切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形式呈现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收获。在教学中融合使用移动教学平台归根结底是教师落实“互联网+”的体现。但落实信息化教学是手段,不是目的,教师不能加以混淆,更不能以急功近利的视角看待对移动教学平台的融合。教师的价值取向应始终倾向于对思政理论的教学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进而以个人努力到存在感、价值感等。为此,教师在融合平台与教学时,须以学生为主体视角甄选移动教学平台乃至其具体功能设计、内容编排;不能把移动教学平台作为为自己信息化教学加成的功利性存在,否则就会落得教师教得浮于表面,学生学得无法入心,信息化手段用得流于摆设。
建立双向协同的机制。使用移动教学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师生关系走出了常规课堂,但是走出课堂后的教学互动仍应得到重视。也就是说,在移动教学平台上的学生动向应该与教师的指导始终双向并存、协同作战。为提高指导的效率,教师可对平台上的学习进行分组划任务,让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分工合作。此外,教师还要做主动参与者、分享者,把移动平台作为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带领学生收集、整合,甚至制作具有思想深度的学习资源,其形式不限于音视频、文档、网址等。
整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关系,是另一种“面对面”的导学关系。
融合信息技术与实践。移动教学平台的本质是服务于课堂和师生的,所以其一切技术设计也应该围绕教和学的实践展开。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依靠学校力量,与移动教学平台的技术部门建立联动关系,
基于对高校思政课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学情考察定制移动教学平台内容板块,让平台内容尽量贴合高校教学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做既对平台开发者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挑战,也同时考验了教师对思政课程的资源整合能力、学情分析能力等。[4]此外,由于信息技术革新快,且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在因时而变动,教师推动信息技术与实践进行融合时不可有一劳永逸的思想。
教师积极促成移动教学平台与思政课的融合是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举措,不仅能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够在融合过程中审时度势,通过常态化的分析、教研对原有教学进行优化,一举多得。因此,广大思政教师应该以新时期教师的崭新姿态迎接对移动教学平台的融合挑战,勇于打破常规教学。
参考文献
[1]江南,孙晓雷.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趋向[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02).
[2]张锦标. 移动在线学习平台在思政理论课程中的应用实践:基于蓝墨云班课的即时交互学习[J]山西青年,2019, 000(007).
[3]唐贵宏. 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耦合与进路[J]经济学, 2019,002(006):.
[4]王雪军, 张春宇. 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思政课线上教学模式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0
3).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