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蓄华
-蝉形砚的形制和文化意蕴探析
刘薇
(重庆中国=峡博物馆,重庆渝中400015)
摘要:蝉形砚属于一种经典的仿生砚,在歙砚中较为常见.本文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蝉形砚为主,参考其他博物馆、收藏机构的藏品,总结其形制特点,并根据相关古籍记载,解构其文化意象.蝉形砚成功融合了蝉与荷叶两种元素,外形优美大方,寓意纯真圣洁,是为君子雅好的至德之物.
关键词:蝉形砚;荷叶砚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1-0082-05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人
创造出了无数的文化艺术瑰宝,形成了独具特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如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独具风格、独具品貌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都是用具有中国传统与特的书写工具一笔、墨、
纸、砚及其他文房用具完成的。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科学家、能工巧匠、艺术家、文人雅士的精心创造、设计、加工、继承和发展,中国文房诞生了大量的艺术珍品,显示出了东方文明与中华文化动人心魄的魅力。
文房之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南史》卷六十八、五十八中都提及“文房”一词,是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北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撰写了《文房四谱》五卷,分笔谱二卷,砚、纸、墨谱各一卷。自此文房有“四谱”之名。
中国传统文房用具,除了笔、墨、纸、砚这“四宝”之外,还相应出现了一些辅助用具。如水注、水丞、水洗、墨水匣、墨床、镇纸、压尺、诗筒、笔筒、笔管、笔插、笔架、笔挂、笔洗、笔添、臂阁、裁纸刀、糊斗、印章、印盒、印泥等。这些放置在书案上的实用陈设品,又统称为文房清供。这些器物材质丰富,器型繁多、用途广泛,所用材料包括有玉石、金属、漆器、陶瓷、玻璃、住琅以及竹、木、牙、角、匏诸品种。历代能工巧匠因材施艺,使之工艺手法精巧出奇,风格多样;或雍容华美,或雅致脱俗。它们与笔、墨、纸、砚一起,组成了一个奇丽多姿、清新雅致的艺术品世界。
一、砚的演变发展
砚作为调、研墨、搽笔的用具,是古代文人书房案头的常备之物,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中国用砚的历史悠久,明代王三聘《古今事物考》载:“自有书契,即有研砚。盖始于黄帝时也。”砚最
早是从研磨器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一九七五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代墓葬出土的砚,是中国已知的最早书写用砚的宝物。在汉代之初,砚虽普遍使用但较为原始。一九八三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砚,是用天然鹅卵石制成,圆角方形,扁平;研石为用管状的黑岩石芯加工而成。东汉以后,制砚有显著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铜砚、陶砚等。造型也变得丰富起来,有圆形三足砚、鑒金形铜盒石砚、变盖三足石砚、十二峰陶砚等。此时的砚多兽蹄足。
漆雕魏晋时,由于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膛不上釉,以利研磨。南北朝及隋代,瓷砚在中国南北地区各名窑均有烧制。砚形从魏晋时的三足砚过渡到多足砚和圆形砚,砚面周边下凹可作水池,底足以圆足并列组成。因形似汉代太学中四周环水的辟雍,故称辟雍砚。南北朝时还有足圆首箕形陶砚,为唐代箕形砚的前身。
唐代时,砚的材质及砚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盛行箕形砚、风字砚及多足砚。砚材除了陶和瓷外,新开发、开采了端石、歙石、红丝石等著名
作者简介:刘薇(1968-),女,四川乐山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青铜杂项鉴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