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典家具-椅凳类的调研
中国传统家具从明代至清前期(15~17世纪)发展到了顶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而且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这个时期的家具,采用了性质坚硬的硬木材料,在制作上榫卯严密精巧,造型上简练典雅,风格独特。由于这一时期的家具具有共同的时代风貌与特,而且制作年代以明朝为主,因而被称为"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整体造型概括:
明式家具在造型设计方面力求符合人体各部的结构特征。如:椅凳的高度要在四十五至五十二厘米之间,大体与人的小腿高度相仿。大型坐具,因形体比例关系,坐面较高,但必须有脚踏相配合,人坐在上面双脚踏在脚踏上,实际使用高度(从脚踏面至坐面)仍是四十五至五十二厘米之间。椅子的靠背大多与人体的脊背相等。尤其是后背板,特地做成曲线形。其他如坐宽,坐深,扶手的高低,长短,都要适合人体的各个比例,都有很严格的尺寸要求。
明清期间椅凳类主要分为宝座,交椅,圈椅,官帽椅,靠背椅,凳类等六种。
宝座:
封建皇朝宫廷大殿上供皇帝使用的椅子。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宝座的造型、结构和罗汉床相比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体较罗汉床小些。
一般都施以云龙等繁复的雕刻纹样,髹涂金漆,极度富丽华贵。宝座又称宝椅,一般单独使用。在明清一般置放于皇帝或后妃寝宫的正殿,后置屏风,边置香几、宫扇等。宝座后面是一件廿四孝围屏,同是紫檀质地,雕工却非常细腻,尤其是屏风后面还贴了很多标记,经介绍是参与的艺人的标记,这一套家具是好几个艺人多半年的心血。紫檀宝座是中式明式家具的经典,不仅用料考究,工艺也要求非常精湛,要将紫檀的大气和荷花的出污不染合而为一,非常不易。
漆雕宝座一般选择黄花梨或是香枝木制作而成。这充分利用了黄花梨彩华丽、卓尔不的特,把它的纹理和彩发挥到最佳,既可以有大件宝座突出的气势,又不会使小宝座显得局促小气。
还有就是紫檀等珍贵深木材制作的宝座,这类宝座除了雕工较多以外,镶嵌也很多,嵌物品类也很多,有象牙、黄杨、玉石等等。因为深的木材作为底最能衬托出镶嵌物的光彩,好的镶嵌材料,上佳的镶嵌工艺和珍贵的木材相得益彰,使宝座的“宝气”更加突出。
这类宝座多适合于空间比较大的环境陈设,否则适得其反,会显得过于浮躁。
因为宝座本身的雕刻较多,工艺要求复杂,在选择时对其结构的稳固性和雕刻部位的精度都要非常注意,尤其是拼接较多的,对工艺要求更高。
交椅:
通常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其扶手两端饰以外撇云纹如意头,端庄凝重。后背椅板上方施以浮雕开光,透射出清灵之气,两侧“鹅头枨”亭亭玉立,典雅而大气。座面多以麻索或皮革所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不仅起到坚固作用,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由于交椅可折叠,搬运方便,故在古代常为野外郊游、围猎、行军作战所用。后逐渐演变成厅堂家具,而且是上场面的坐具,古书所说的那些英雄好汉论资排辈坐第几把第几把交椅,即出源于此。                             
圈椅:
圈椅,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座靠时可使
人的臂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婉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的椅子样式之一。它和交椅所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圈椅的椅圈因是弧形,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圈椅制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不但建筑受其影响,也融入到了家具的设计之中。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造型,上圆下方,以圆为主旋律,圆是和谐,圆象征幸福;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圈椅完美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从审美角度审视,明代圈椅造型美、线条美,与书法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具有中国泼墨写意画的手法,抽象美产生的视觉效果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圈椅的扶手与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这三度的组合,比例协调,构筑了完美的艺术想象空间。
圈椅的样式分为古明式,雅明式,精明式,丽明式等。
古明式
崇尚质朴之风,不加装饰,注意材质美,充分运用木材的本身和纹理不加遮饰,利用本质肌理本特有的材料美,来显示家具木材本身和自然质朴特。
雅明式
注重线型变化,形成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方和圆的对比,横与直的对比,具有很强的形式美。以清秀雅致见长,以简练大方取胜。
精明式
做工精益求精,严谨准确,一丝不苟,非常注意结构美。运用卯榫结构,榫有多种,适应多方面结构,既符合功能要求和力学结构,又使之牢固、美观耐用。
丽明式
注意意匠美,体态秀丽、造型洗练、不善繁缛。注重面的处理,并运用中国传统建筑框架结构,造型方圆立脚如柱、横档枨子如梁,变化适宜,从而形成了以框架为主、以造型美
取胜的特,使得明式圈椅具有造型简洁利落、淳朴劲挺、柔婉秀丽的工艺美。
明代中后期,有的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透雕一组花纹,既美化了家具,又起到格外加固的作用。明代人们对这种椅式极为推崇,因此当时多把它称为“太师椅”。更有一种圈椅的靠背板高出椅圈,并稍向后卷,可以搭脑。也有的圈椅椅圈从背板向两侧延伸通过边柱后,但不延伸下来。这样就成了没有扶手的半圈椅了,这种椅子造型奇特,可谓新鲜别致。
官帽椅: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而得其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头式官帽椅两种。所谓四出头,实质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脑两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头,背板多为“S”型,而且多用一块整版制成。南官帽椅的特点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脑相接处作出软圆角,由立柱作榫头,横梁作榫窝的烟袋锅式做法。椅背有使用一整版做成”S”形,也有采用边框镶板做法,雕有图案,美观大方。而所谓“南官帽椅”是四处无一处出头的。可见名为官帽,并不在搭脑出头还是不出头。
南官帽椅是南方制作的一种官帽椅,搭脑左右和扶手前端不出挑,也称为“玫瑰椅”。其中,有许多是我国明式家具中椅子的代表样式。这种扶手椅的后背与扶手高低相差不分,比一般椅子的后背低,靠窗台陈设使用时不致高出窗沿,造型别致。常见的式样是在靠背和扶手内部装券口牙条,与牙条端口相连的横枨下又安短柱或结子花。也有在靠背上作透雕,式样较多,别具一格。
玫瑰椅(折背样)有着基本形态,即椅子具有相对较矮的通高,较小的座屉,扶手和靠背以直边方角结构水平相连而等高,但高度也较矮。其造型设计可能源于传统竹椅,即模仿其未经完全截断的竹材弯曲90度角的边框和以细竹攒接的背板、牙条等。
玫瑰椅特点玫瑰椅是明代扶手椅中常见的形式,其特点是靠背、扶手和椅面垂直相交,尺寸不大,用材较细,故予人一种轻便灵巧的感觉。追溯起源,是吸取了宋代流行的一种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扶手椅并加以改进而成的。扶手与靠背平齐的椅子在宋画中一再出现,只需把两侧的扶手降低一些,其大貌就很像明代广泛流行的玫瑰椅。为了轻便适用,小型的椅子不需要有脚枨,而扶手的下降,更是合理的改进,免得把坐者的两肘架得过高以致感到不舒适。
在古时众多的中式家具中官帽椅是以其高大、简约、线条流畅著称的。虽然它的椅面、腿等下部结构都是以直线为主,但是上部椅背、搭脑、扶手乃至竖枨、鹅脖都充满了灵动的气息,几百年来如潺潺流水缓缓地流淌,端庄、大气,不管在古在今,在厅堂还是在书房,从容坐镇,祥和。
靠背椅:
椅面一般为方形,有靠背,拱形搭脑。靠背椅的造型特点就是靠背无扶手,并且靠背搭脑不出头。在用材和装饰上,硬木、杂木、彩漆描金,填漆描金、各素漆和攒竹等做法皆有之。明清时期的靠背椅制作更加精细。
灯挂椅是靠背椅的一种款式,其搭脑两端挑出,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灯挂椅是明代最为普及的椅子样式。明代灯挂椅的基本特点是:圆腿居多,搭脑向两侧挑出,整体简洁,只做局部装饰。有的在背板上嵌一小块玉,或者嵌石、嵌木,或者雕一简练的图案。座面下大都用牙条或券口予以装饰。四边的枨子有单枨有双枨,有的用“步步高”式(即前枨低,两侧枨次之,后枨最高),落地枨下一般都用牙条。两后腿有侧脚和收分。明代灯挂椅的造型整体感觉是挺拔向上,简洁清秀,这是
明代家居造型的特点,可以说是明代家具的代表作。
凳子:
凳子用料简单,用途广泛,所以比椅子流传的数量大。凳子的形状很丰富,出现的早期是长方形,一直延续到明代,到了清代变成方形,还出现扇面形、梅花形、六角形的凳子。
凳子在寺庙中,作为打禅的坐具,因此这里的凳子坐面一般宽又矮,造型则素雅简洁。农家使用的凳子则粗犷、质朴,凳腿一般较粗,看上去质朴坚固。
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它作为坐具,是以后的事。这种坐具发展到宋代使用得更为普遍。在坐具中,凳子的等级稍次于椅子,明清时期的凳子形式很多,有大方凳、长方凳、长条凳、圆凳、五方凳、梅花凳等。
有杌和墩相结合的圆凳,有对汉族人来说是“舶来品”的高型坐具方凳,有绣一个绣片罩在鼓凳上面的“绣墩”,有与情爱有关作为嫁妆抬到夫家的“春凳”,有集合储物箱和凳子的优势,让忙碌而又狭小的生活空间显得时尚,美观的储物凳。
明式家具造型简练,以线为主,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小面积漆雕或透雕,以繁衬简,朴素而不俭,精美而不繁缛。通体轮廓及装饰部件的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的一气贯通而又有小的曲折变化。家具线条雄颈而流利。家具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因此明式家具以其“精·厚·简·雅”的特征征服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