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    朗读法    讲解法      探究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
课时数
  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导入新课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颇浓的山野景,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二、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背景介绍: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五、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墨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王绩、崔颢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板书设计: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点名时间、地点
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萧瑟恬静的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孤独抑郁的心情 
           
崔颢
叙事     昔人乘鹤而去  (诚信、感恩)
写景     黄鹤楼遥望    (热爱祖国、建设家乡)
抒情     思乡之情      (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过程、策略):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    (标、增、改、删、调)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 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配乐诗歌朗诵,带领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字词含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 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悟诗意。
(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五、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品诗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构图美: 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 直烟  曲河  圆日   ——层次丰富
彩美: 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
  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赏析诗歌,学生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4.结合写作背景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5.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6.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7.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8.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
《渡荆门送别》
一、导入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百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们门送别》,作者是李
白。(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的一首送别诗。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最联,包括首、颔、颈、尾联。(板书)
三、整体感知
    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緩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部幻出海市量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 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这两句诗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社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颈联,月云美景。
颈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4.“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干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辈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开缲不离从对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首联      苦闷、孤独
颔联      激愤、抑郁
颈联      赞叹
尾联      赞美 
《渡荆门送别》
首联:交代出游路程和目的地
颔联:山水之壮景
颈联:月云美景
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过程、策略):
课时
课时数
  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激情导入
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1.引出白居易,简介作者。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诗,知诗意
  1.给生字注音:  啄      没      堤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采薇教案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照古诗的要求学生集体读课文,四人学习小组互读课文。
  4.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5.学生说出标题提示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点:钱塘湖;季节:春;事情:出游)
  6.明确诗的体裁(七言律诗)
  7.学生读后讨论提出诗中难理解的字词:水面初平云脚低
暖树  乱花  不足
  8.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三、再读诗,赏美景
  1.学生自读后讨论: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理由说明:
  写的是早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
  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早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新燕刚回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四、品读诗,赏妙笔
  1.诗中还有类似的妙笔,学生讨论出并说说妙在哪里?
  初、低、早、争、暖、新、春、渐、浅”
  2.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教师配乐朗诵。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师方法指导)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五、精读诗,悟诗情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之中。
  2.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3.西湖是我国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驰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你们能举出一些吗?
六、全班学生自由朗读,直到能背诵
七、全文总结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过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