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一等奖创新教案
13 唐诗五首
野 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本文的学习中积累和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绩的《野望》。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播放音频,营造气氛;
3.了解字词字义。
(1)薄暮:傍晚。
(2)徙倚(xǐ yǐ):徘徊。
(3)依:归依。
(4)落晖:落日。
(5)犊(dú):小牛。这里指牛。
(6)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7)采薇:采食野菜。古时“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三)作者简介
王绩(约580—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四)深入探究
1.教师:全诗通过景的描写表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讲解: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2.教师:诗中第一联的描写中,哪些的描写突出了作者的怎样的心情?
讲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3.教师:中间两联的描写中,作者的感情逐步的流露出来,是怎样体现的?
讲解:“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最后一联,作者借诗抒发了与自己不能从田园中到慰藉的心情,具体的表现怎样?
讲解: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5.分析本诗的结构。
讲解: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
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五)再读本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六)寻王绩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体会作者的志向。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薇教案 1.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
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江上烟雾迷蒙,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缥缈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2.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
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