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案
学习目标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2.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之一,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唐·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二、作品简介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内容:风、雅、颂。
风(160篇):民间乐歌,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105篇):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是歌功颂德之作(宫廷乐歌),《小雅》多讽刺之声(部分民歌)。
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为宗庙祭祀之用。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3)形式: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例如《豳(宾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明喻和暗喻皆属于此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1.《诗经》的首篇《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用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引出君子对窈窕淑女的向往,这种由物及人的手法,就是兴。
2.曹操《短歌行》中的比兴手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三处,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
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答题要点
比兴经常一起用而不分彼此,只要用了比或者兴,就可以说用了比兴手法,不要做单一分析。
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失偶,不忍别离,暗喻了文中一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难舍难分,用具体的形象渲染了凄婉缠绵的气氛,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也激发了读者想象,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同时又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4)语言: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
例子: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周孝王时,秦先祖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王封为附庸。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戌边对抗西戎。周夷王以后,周王室越来越衰败,不得不依靠秦人来稳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赐以原大骆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直到秦穆公时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个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并稳定大后方以后,才奠定了其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四、诗歌欣赏
1.朗读诗歌:学生集体朗读,体会诗歌情感。(注意朗读的字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大意。
【注释】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披风。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王于兴师: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修:整治。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头平,矛头尖锐。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即内衣。戟(jǐ几):具有月牙形锋刃的长兵器。采薇教案偕(xié斜)作:一起准备,共同行动。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盔甲和兵器。偕行:一起出发。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3.思考探究:
(1)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修辞手法:①诗歌第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②以否定反问的形式强烈阐述了“有衣”的情怀,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①抒发了满腔热忱的爱国情怀。②“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出征给的士兵条件之艰苦,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2.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①(内容)“王于兴师”首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诗人将其放在后面,具有补充交代的作用。②(结构)诗人先“议”后“叙”,不但能够避免诗歌的平铺直叙,增强诗歌气势,而且能够激发战士们强烈的爱国热情。③(情感)突出了战士们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与子同仇”,表明了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团结一致去抗击共同的敌人。
3.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异同点:所谓同为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所谓异为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4.请分析本诗重章复唱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作用:①语言上,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②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回环美。③主题上,一唱三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深化主题。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5.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诗中的“我”是怎样一个形象?
①“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是一个象征。“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②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③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
五、小结
《秦风·无衣》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