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的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的教案
    【篇一】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教案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高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到慰藉,所以最后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4.小结
    全诗起句写傍晚在东皋伫望,次句写望后产生的寂寞惘然心情。三、四句写晚景,用“树树”“山山”“皆”“唯”极写“秋”“落晖”的浓重。五、六句通过人事活动,进一步写晚景。最后两句说面对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自己甘愿过“采薇而食”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这首诗写景抒情朴素自然,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三、《黄鹤楼》
    1.资料助读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