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理解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采薇教案
3.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在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中,我们常常被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深深感动。在个人安危与道义职责两难全的抉择下,他们为什么能甘冒生命危险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当我们在人生中面对生与义两难全的抉择时,又该如何做决定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先哲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在文中寻答案吧!(板书课题)
基础梳理
一、请大家齐读一遍文章。
二、同学们读的很好,看样子预习工作做的不错,不过有些字音和停顿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没有标注的同学马上写在书上。(ppt)
(1)需要注意的字音。
故不为苟得也(wéi)(ɡǒu)    死亦我所(wù)   
食(dān)  一豆(ɡēnɡ)      尔(cù)  不(xiè)
(wèi)宫室之美(wéi)之
(2)需要注意的句子停顿。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师:好,标注好以后,我们再次齐读全文,大家注意重点字音和句子停顿
三、现在请大家参考大屏幕,小组合作,梳理文意。
(1)欲:想要  (2)得兼:都得到    (3)舍:舍弃、放弃 (4)取:选取
(5)者也: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  (6)义:道义,正义  (7)甚:超过、胜过
(8)于: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甚于:超过,比……更严重、更厉害
(9)(所以)不为苟得也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所有甚于死者  讨厌,憎恨
(11)故祸患,灾难)有所不也 (同“避”,躲避)
(12)如使所欲……使人所恶……(假如、假使;主谓之间取独)
(13)连词,那么)可以(可以用来)得生者
(14)由是(按照这种方法)则(就)生(获得生命)(连词,表转折,却)有(有的人)不也(采用、使用) 
(15)是心:这种心    (16)贤者能勿丧(罢了)
(16)一羹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
(17)得之生:就 
(18)呼(吆喝)尔(用作后缀)而(表修饰)与(他)
(19)与之,乞人不屑 踩踏 连词,表修饰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20)万钟则礼义而受之  优厚的俸禄如果;  同“辨”,辨别
乡为身死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为了  表转折
(21)今为宫室之美为代指“万钟”,即优厚的俸禄
(22)妻妾之  侍奉
(23)亦不可以乎  这种做法  停止
(24)此之谓失其本心  主谓之间取独  叫做、称作  本性。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师:好,下面我们请小组来展示讨论成果(小组分享,然后朗读)
四、 文言现象归纳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也  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4)所识穷乏者得我  同“欤”,语气词
(5)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2.一词多义
(1)而
呼尔与之  连词,表修饰
②蹴尔与之  连词,表修饰(顺承也可) 
③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却
(2)于  ①所欲有甚生者      ②万钟我何加焉 
(3)是①非独贤者有心也  这,这种   ②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
(4)得 ①二者不可获得、得到    ②故不为苟也  动词,取得 
③所识穷乏者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5)为  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也  动词,做
②乡身死而不受  介词,为了
(6)则  ①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②得之 
③万钟不辨礼仪而受之  如果
(7)与  ①呼尔而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欤”,语气词
(8)生  ①舍而取义者也  生命      ②由是则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9)之  ①呼尔而与之  代词,他   ②行道人弗受  结构助词,的
今为宫室之美为代指“万钟”,即优厚的俸禄谓失其本心  主谓之间取独
3.特殊句式
(1) 鱼,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2)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为”后面省略了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万钟”,全句省略主语“有的人”)
五、再次齐读全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两难处境中,要“舍生而取义”。
第二课时
一、解读第1段,理清论证层次
默读第1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的?这样提出观点有什么好处?
    2.作者是如何通过说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心”的内涵。你是如何理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有何作用?
预设:
1.由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一生活中的选择,对生和义的选择问题进行类比推理,从而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两难处境中,可“舍生而取义”。这样写由具体到抽象,易于理解,且比较缜密。
2.先用“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论证,说明义比生命更珍贵,为了追求“义”,不苟活,不避死。再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从反面论证,阐述如果放弃追求“义”,则人们会无所不为、卑鄙无耻。
最后得出结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贤者能勿丧耳",论证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贤者能舍生取义。
3.“是心”,即这样的心,代指上文中的“舍生而取义”之心,乃孟子所说的“羞恶之心”。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是对文章论点的补充说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表明作者“性善论”的普适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只有“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时时内省并保其本心,将这一信条贯穿于人生实践始终。这句话既在内容上总结前面所说,又在结构上引出第2段,表明要保持这种本心使之勿丧,须注重平时内省、修养。
二、解读第2段,理清论证层次
默读第2段,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此段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论证?这些事例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
2.再为文章提供几则可以论证“舍生取义”观点的事例。3.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画出本文的论证结构图。
预设:
1.用了“不食嗟来之食”和孟子辞齐回邹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从正面论证即使像“行道之人”“乞人”也会为追求“义”而舍弃生命。第二个事例现身说法,从反面论证,有的人在穷困危急关头可以舍身取义,但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
出示补充资料:
(1)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据《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游齐,任客卿,但齐宣王始终不用孟子的为政主张。孟子晚年离开齐国到邹国。临行前,齐宣王以都城之屋和万钟之俸来挽留他,他却坚辞不受,并且说∶“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孟子在此基础上向世人提出警告∶是亦不可以已乎?应该终止这种见利忘义的行为,不要丧失自己的本心————即第1段中的“是心”(羞恶之心)。
2.①文天祥即将受刑,为绝笔《自赞》,系于衣带之间。其中写道∶"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临刑之时,他神态自若地对刽子手说“吾事毕矣。”
②《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二人“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③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徒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环境中,他仍持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
④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