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并体会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辱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难点:把握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观大略
1.导入课题
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角声满天秋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今天让我们也来听听两千多年前的战歌---《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二、初步朗读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抒发一定情感的艺术活动,诗歌尤其是这样。请全班同学自由朗诵全诗,疏通文意,初步体会情感。朗读过后,我们发现当初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背景)
三、研读
1.我们看过《荷花淀》中为支持抗日战争,深明大义的农村妇女们,我们看过《药》中义
无反顾为唤醒人民众而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无衣》中的战士们在大战来临之际,又有着怎样的气势呢?请你来说一说他们是一怎样的人?采薇教案
明确:诗歌第一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强烈的思想感情;“无衣”两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感情。
穿着:“同袍”、“同择”、“同裳”是相同的,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行为:修理“戈矛”、“矛戟”、“甲兵”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2、作为出征前鼓舞士气的战歌必须一鼓作气,绝不能再而衰,三而竭,所以《无衣》必须呈现出语势,情感层层递进的艺术效果。《无衣》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吗?如何达到的呢?
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我们之前接触过这种表现手法吗?
《桃夭》、《蒹葭》等。
作用: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展现出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情感。诗歌由第一章
的结为同伴、一起从军,到第二章的一起行动、一起准备,再到第三章的一起出征、共赴战场。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总结:这是一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锐身自任的英雄像。他们有着郁勃的豪情、奔涌的热忱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劲头!他们患难与共、救国图存、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让人仿佛听到誓师出征的呐喊,看到舞戈挥戟,威武雄壮的队列方阵!
四、再次朗读
1.学生朗诵,老师朗诵第一章,女生朗诵第二章,男生朗诵第三章。
2.欣赏武警合唱队演唱《无衣》,再次感悟诗歌之壮烈情怀。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衣》让我们感受到华夏儿女同仇敌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精神历久弥新,从未过时。中华民族这种团结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帮助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五、迁移与拓展
《无衣》与《采薇》对比阅读。请对比得出两首诗歌的异同。
(提示:可从人物形象、诗歌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人物形象:都塑造了奋勇杀敌、保卫国土的战士形象;
《无衣》中还强调了战士们的团结一致,深厚的兄弟战友情。
诗歌情感:都抒发了战士们的爱国热情;
《采薇》中还呈现了艰苦的征战生活,展现了戍边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并且对家乡无比思念的情感。
表现手法:都运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采薇》还运用了情景交融,展现了对故乡的怀念;《无衣》运用了细节描写,突出战士们患难与共、救国图存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不同穿着  修整的物品  目的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