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聂小倩》赏析
《聊斋志异》是一部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巨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明珠。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巧妙采取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演绎了一个个经典动人的人鬼相恋、人狐相爱的精彩故事,《聂小倩》即是女鬼和书生相爱相依的爱情绝唱。笔者主要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语言,主题五个方面对本文进行赏析。
一. 人物
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聂小倩:美丽,娇弱,又不失智慧狡黠,善良正直,有追求,渴望幸福生活,最终摆脱凶恶势力的要挟控制,由鬼成“仙”。
宁采臣:慷慨正直,不为利所诱,能急人之困。
人物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把人物塑造的更生动形象。
1)正面描写
A.肖像
如“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艳尤绝”正面写出了小倩的美丽。
B.行动
如“女朝旦朝母,捧匜沃盥,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黄昏告退,辄过斋头,就烛诵经。觉宁将寝,始惨然出。宁母初因惧小倩是鬼,不敢答应小倩与宁采臣的婚事时,这时小倩的表现并没有伤心哭泣,也没有心生怨恨,而是乖巧地用行动取得宁家母子信任与好感,表明了小倩的聪明智慧。
C.语言
如“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非义之物,污吾囊橐!”这些语言描写都鲜明的表现出了宁采臣的慷慨正直,不为利所诱。
D.心理描写
如“女笑曰:“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宁正容曰:“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
丧。”女云:“夜无知者。”宁又咄之。女逡巡若复有词。宁叱:“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女惧,乃退。至户外复返,以黄金一铤置褥上。宁掇掷庭墀,曰:“非义之物,污吾囊橐!”女惭,出,拾金自言曰:“此汉当是铁石。”聂小倩最初的“笑曰”,说明她内心满怀着成功的希望,揣测有成功的把握,因而才喜形于地流露出得意的媚笑,并说出挑逗性的话“月夜不寐,愿修燕好。”当宁采臣“正容”、“咄之”之后,聂小倩便收敛了起先的“笑” ,一下子变得“逡巡”起来,在对方一再的叱责之后,小倩终于因怕而“乃退”,这样的描写,说明了当宁采臣的义正词严唤起她内心良知的关键时刻,她的心里、她的思维中显然出现暂时的矛盾——回去怕无法向老媪交待,不回去又一时达不到诱惑宁采臣的目的,于是女主人公尴尬、难堪、进退两难的心里活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活化出一个女性因为要求遭到拒绝而变得面红耳赤的丰富而多变的特定心态。亲昵之计不成,“至户外”的小倩决意采用惯用的金钱引诱手段,因而“复返,以黄金一铤置褥上”来试探,遭遇更严厉的斥责后,她惭愧不已,满腹委屈无奈地埋怨宁采臣的铁石心肠。这样成功的心理刻画,不仅表现了聂小倩内心深处既喜且惧又委屈加羞惭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宁采臣不为美金钱所迷惑的洁身自爱的正人君子形象,极大地丰富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而且更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2)侧面描写
文中有很多地方借他人之口对主要人物进行描写
如“妇曰:‘小倩何久不来?’媪曰:‘殆好至矣。’妇曰:‘将无向姥姥有怨言否?’曰:‘不闻;但意似蹙蹙。’妇曰:‘婢子不宜好相识。’”在两妇的谈论中我们得知聂小倩的性格并非好驱使。
言未已,有十七八女子来,仿佛艳绝。从宁采臣的角度写小倩的美丽。
二. 情节
(1) 结构
文章开端兰若寺小倩勾引宁彩臣不成功后良心发现,救下宁采臣,发展是小倩让宁采臣把自己的骨灰带走,帮助自己逃离魔爪,并跟随宁采臣回到家中,且逐渐凭自己的聪明智慧取得宁母的认可,高潮是在燕赤霞剑鞘的帮助下打败金华和夜叉,结局是聂小倩和宁采臣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作者构思周到缜密,行文自然流畅,细针密线,不着痕迹,天然圆润,无懈可击。同时大量伏笔的运用,使文章结构,内容更加完美。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到:“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而且他还经常对别人夸耀自己“生平无二”。当聂小倩为了引诱他而有意“以黄金一铤置褥上”的时候,宁采臣却不但将黄金“掇掷庭墀”,而且还毫不犹豫地说到“非义之物,污吾囊橐!”,巧妙照应了宁采臣“性慷爽,廉隅自重”的伏笔。当聂小倩主动提出要与他“修燕好”且嘱咐、安慰他“夜无知者”尽管放心的时候,宁采臣决然没有被女所动,相反,他对聂小倩的唐突要求斩钉截铁地进行了“咄之”、“叱”之,其耿直自重足以可见。夜深人静之时,两人“默然”而坐,宁生“促之”,并说:“斋中别无床寝”,明示聂小倩如果妻子还没有死去就不能同她相爱,所有这些见美而不惑的情节内容,都是对开篇交待的宁采臣“生平无二”的巧妙回应。
(2)线索
本文利用时间的跨度,飞跃时空,良心发现以聂小倩的觉醒与奋斗为贯穿线索来连缀情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一年轻女鬼的思想个性。小说中以聂小倩为中心展开了复杂的矛盾冲突。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点来透视这个人物,如聂小倩与老妖的矛盾、与宁采臣的矛盾、与宁母的
矛盾,都展开得比较充分。小说在聂小倩与老妖的矛盾中表现的是对邪恶势力的憎恨,对卑贱营生的厌恶在她与宁采臣的矛盾中着重展示的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敢于救人于危难的正义感在她与宁母的矛盾中,主要刻画的是她的勤劳和善良贤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