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鱼我所欲也》(解析版)          
                             
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译注》。题目是编者加的。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论证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并通过对比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讨厌,憎恨。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
⑸[如使]假如,假使。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是心]这种心。
[丧]丧失
⑼[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⑽[羹]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⑾[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用作后缀。
⑿[蹴]踩踏。
⒀[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⒁[万钟]优厚的俸禄。
⒂[]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同“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⒅[奉]侍奉。
⒆[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⒇[得]同“德”,感恩、感激。
(21[与]同“欤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yú)”,语气词。
(22[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23[乡]同“向”,先前、从前。
(24[已]停止。
(25[本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考点:重点译句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答案】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⑵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答案】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有比、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⑷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答案】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
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案】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可以用来保命的,什么手段不用呢?
⑹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答案】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用呢?
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答案】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⑻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答案】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⑼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⑽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答案】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⑾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答案】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
⑿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答案】用踩踏过后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可是有的人见了)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这样)优厚的奉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⒁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答案】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答案】从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⒃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答案】从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⒄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从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
⒅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案】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理解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答案】类比:舍生而取义。
正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反面:所恶有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
反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答案】本文两段文字的结尾,都以归纳总结的方式说到“本心”:第1段称“是心”,第2段称“本心”。“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三、辨析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所欲有甚生者/万钟我何加焉
【答案】虚词,比;虚词,对。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身死而不受
【答案】实词,做;虚词,为了。
3.呼尔而之,行道之人弗受/所识穷乏者得我
【答案】实词,给;虚词,表示推测语气。
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答案】可以举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秋瑾、李大钊等人的事例来谈;理解“舍生取义”的现代意义,既要思考这一精神的永恒价值,也要注意当代社会生活情境、伦理取向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总之,无论是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
五.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用原文回答)
提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
是每个人都有的“        ”而“                  是应该停止的行为
【答案】舍生而取义(者也)本心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注】①曹公:即曹操。文中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②白马:地名。③封:封存。
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生者          羽策马刺良万众之中
B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也   彼各其主
C吾当立效以报曹公去    当立者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D羽杀颜良              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介词,比/介词,在;B.动词,做/介词,为了;C.副词,才/动词,是D.动词,等,等到/动词,等,等到;故选D。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
                                                                                 
【答案】(1)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2)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非独:不只,不仅。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是:此,这样。心:思想。勿丧:不丧失。丧:丧失。耳:罢了。(2)重点词语:禽:同“擒”,捉拿。以:相当于“而”。连词,表承接。拜:授予官职。偏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
3由(甲)(乙)两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