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
课题鱼我所欲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课前预习相关
人物
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
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
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
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
作,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恢宏并长于论辩。南宋时朱熹将《孟
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
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
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
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
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读准
字音
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
万钟则不辩.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欤”,
语气助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好处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停止,放弃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动词,是)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名词,恩惠,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感激)
文言句式判断句: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主语“我”,“为”后面省略介词宾语“礼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宾语前置,应为“加何”)
新课导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节,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新课展开【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
2.
3.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参考译文:1.并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
2.
3.
4.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
处呢!
5.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分析本文论点。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
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
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人在进
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
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者合乎情理也符
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而明
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
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
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但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
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
运用了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
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
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从
运用了事例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贫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
运用了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论证。
运用了对比论证。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比,论
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感悟精彩句子】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甚于生者”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作者从正面阐述: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强调义的重要性。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文章正是以这样一个巧妙的比喻开始,它恰当
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
对比:生和义对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
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
排比:文中很多语句都是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把握文章主旨】
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
就有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都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
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