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课 题 | 鱼我所欲也1 | 课型 | 新授课 | 总课时 | ||||||||||
教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 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 ||||||||||||
过程与方法 | 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深入挖掘作品内涵,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 |||||||||||||
教学重点 | 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 |||||||||||||
教学难点 | 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 |||||||||||||
教学方法 | 诵读法、 质疑法、 鉴赏法 | |||||||||||||
教学手段 | 班班通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二:2006年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2006年 7 月21日在家乡勇救两名落水少年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传诵开来后,感动了很多人,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向李春华学习做青年先锋。可是有人却在网上发表文章说,这样做不值。到底值不值呢?今天通过学习二千多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可能就会到答案的。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多媒体出示语音,句读,节奏,重音示范。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3、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4、教师点评。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 ||||||||||||||
2010——2011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板书设计: |
教后反思: “以记促思,以思促教”。本环节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进行反思: 1、课堂上你真正关心学生了吗?2、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你的“导”,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3、你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4、你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5、你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了什么角? 6、什么原因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兴奋、积极(兴趣不足)? 7、你对学生使用了哪些评价语言和方法?学生反映如何?8、本节课你对学生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