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概况及节约用水措施
摘要介绍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意义,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提出了加强节约用水的各项措施,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资源;节约用水;重要性;概况;措施
世界水资源研究所认为,全世界有26个国家约2.32亿人口已经面临缺水,另有4亿人口用水的速度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速度,世界上约有1/5人口得不到符合卫生标准的淡水,占世界40%的80多个国家在供应清洁水方面有困难,水污染每年致死2 500万人,传播最广泛的疾病中50%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水传播的。我国作为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在经济发展中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情况比比皆是,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环保节能的观念、科学保护与节约用水的观念落后[1-2]。因此,加强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只有处理好人与水、经济与水、社会与水、发展与水的关系,才能克服发展中的困难和与水资源环境的冲突,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意义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节约用水既可减少从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又可减少供水和给水处理费用。还可同时减少排水量和废、污水处理费用。供水的增加,相应的排水量也会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费用也将增加,只有节水,显著减少城市供排水量,才能将费用降下来。不仅水资源贫乏地区要节水,水资源充足的地区也要节水[3]。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已把节水工作提高到一定的战略高度。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国要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要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这足以说明节水的重要性和意义。
2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2.1水资源量概况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7 115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8 288亿m3,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 ,排名世界第六,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 200 m3,只有世界平均的1/4,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1位,但要维持占世界人口总
数21.5%的人类活动,因而水资源问题十分严重,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 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 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 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总的看,我国属于轻度缺水,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重度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 m3,属极度缺水。另外,我国人口、耕地和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北方片人口占全国的2/5,但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5,南方片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为全国的4/5,北方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 127 m3,仅为南方片人均的1/3。长江以北五流域(东北诸河、滦河、淮河和山东半岛、黄河、内陆诸河)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5,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5 358亿m3,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相反,南方片耕地面积占全国2/5,但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2 766亿m3,占全国水资源量的81%。此外,我国的降水在年内分配上很不均衡,多数地区在汛期4个月内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降雨量的集中易形成洪水,不仅无法利用,而且易形成洪涝灾害。
2.2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以2008年为例,我国年用水量为5 500~5 600 m3,其中农业约3 800亿m3,占68.5%,工业约1 150亿m3,占20.7%,生活用水约600亿m3,占10.8%。从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20%,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近100%,北方地下水已严重超采,北方各主要河流的径流利用率都超过国际上的通行标准(河流本身的开发利用率不得超过其水资源量的40%)。从用水指标分析,全国人均用水量430 m3,万元GDP用水量271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44 m3,农田灌溉平均用水量为7 185 m3/hm2,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为90 L/d,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为50 L/d。用水结构中,产值低的农业耗水过大,地下水开采率过高,而且多年来企业污水排放量增加,污水治理欠账过多,各种原因使我国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3加强节约用水的各项措施
3.1加强政策、法规导向,促进水资源高效管理
国家和地方应抓紧研究、制定、完善各种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法规与技术规范,特别要抓紧研究制定各项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循环利用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包括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价格、投资、金融等配套政策,以形成比较完善的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法律法
规和政策框架体系。要明确法律责任,强化法律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制定适合该地区的水价政策和分级考评、分级成本核算体系与政策;建立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遵循“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安全供给、奖罚分明”的水资源管理方针。把管理重点放在人口集中、耗水量大的工厂、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高耗水营利单位(如洗浴、游泳馆、洗车场)等;实行不同行业不同水价、不同水质不同水价以及阶梯水价等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政策。在实施中应根据具体的对象、具体的环境制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将节水、节能、环保等具体内容指标列入单位的综合管理考评,未达标或超标的取消相应的节能奖,并不得评选先进文明单位(个人);对于节水等考核能分解到个人的,则应将节水与保护水环境作为考评个人素质和评选先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水价以及阶梯水价和分丰、枯两时水价的办法来调节人们合理用水、自觉节水的意识。
3.2加大节水宣传的力度,增强全社会爱水、节水、保护水环境的观念
节水工作涉及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是备受全社会关注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加强节水宣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水资源浪
费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一切宣传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宣传,不断提高节水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大力宣传节水方针、政策、法规和科学节水知识,以及新的节水典型经验和节水方法。同时,要建立健全节水工作的社会监督体系,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参与节水监督工作,对浪费水资源、破坏水环境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展开批评。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民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努力使节水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危机感,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
3.3增加节水投入,研发应用多种节水技术、设备、设施,提高节水效果与效益
节水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应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共同负担的投资政策,研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农业用水方面,要努力大力发展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改变农村落后的大水漫灌、浇灌为喷灌、管灌、滴灌、微灌,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要提高水的利用率。在农村,特别是缺水少雨地区应广泛推行房前、屋后、田间修建集雨水池,努力提高天然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在工业用水方面,组织耗水大的行业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制定合理的行业用水定额、节水标准,对企业节水实行目标管理;要
支持现有企业进行节水技术改造,促进废、污水的处理、回用和沿海缺水地区海水的利用,鼓励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在企业中推广节水工艺、设备,降低水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产品单位耗水量[4]。在居民日常生活用水方面,要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使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倡导一水多用,降低居民生活用水损耗,减少水的使用量,提高水的使用率;大力推动在公共建筑、宾馆、学校、居民住宅小区等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利用再生水进行冲厕、园林小区绿化以及锅炉采暖等。
3.4加快开展全社会节水规划工作
由于各地区缺乏系统的节水规划,使节水工作的开展受到很大制约。要尽快制定全社会节水规划工作大纲和技术细则,抓紧开展全社会节水规划工作。节水规划要以区域水资源和水资源供求计划为基础,坚持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成果科技含量,使规划具有全面性、先进性、可行性和指导性。
3.5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改善水资源、水环境
在水资源管理中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无水资源论证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二是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项目要严格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和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三是鼓励各行各业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工艺与设备,提倡集约产业和治理、回收、利用“三废”的新理念,提高节能增效的力度。四是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控制“三废”的排放总量;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并付费,偷排、超排从重处罚的原则。五是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加强控制水土流失,建立以生态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向。六是建立保护水资源、水环境的经济补偿和奖励机制,以此增强人们保护水资源、水环境的意识。
4结语
总之,加强节约用水是人们共同的责任,要靠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与全民的共同参与,使全社会形成共识,从根本上解决节约用水的各项问题。
5参考文献
[1] 朱跃安,朱琳瑜.浅谈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86.
[2] 于悦节约水.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1):45.
[3] 李玉芹.农业水资源节约利用途径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6):116-117.
[4] 王伟,薛洋,陈华威,等.创建节水型社会 加强节约用水管理——2009年河南旱情的思考[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5):3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