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名言
篇一:谈孔子的学习的态度
  谈孔子的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一个好的学习态度是很重要的,这在论语这本书中被多次提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学和思都是缺一不可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学习不要感到厌烦,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不懂装懂。学习的态度要诚实。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三,学习态度要谦虚,自己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取长补短。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复习也是很重要的。在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中,还可以领悟到新的知识。在论语的第一页,孔子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明孔子认为,学习是
很有趣的,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学习,才能考出好成绩。同学们不要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其实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有的话就努力改正。这表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这是爱迪生的一句名言,而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言论自己虽然聪慧,但也要去努力学习,在求学的过程中不
  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些都是孔子的学习态度,我们需要向他学习
    刘有亮
  篇二:孔子名言警句
  孔子名言警句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学习态度:1.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方 法: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交 友:1.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学习的态度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朝闻道,夕死可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德不孤,必有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思而后行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敬鬼神而远之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及名言荟萃
  ?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 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我们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想用它打发时间,而是要在人身上,在自己的身上培养美德。
  ? “明天”,是勤劳的最危险的敌人。
  ? 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 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 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
  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 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
  ? 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 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
  ? 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 一个无任何特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
  ?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 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 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 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
  ?
  ?
  ?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 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 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
  ?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
  ?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 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 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 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
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
  ?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 如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严格要求自己。我在这里似乎有点夸张地说:若请他参加婚礼,即使那里所有的人都喝成醉鬼,他母亲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清醒地回家。
  ?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