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如何评估学生认知状况
9月22日(吴晓红)
简单地说:如何把握学情
教学设计要吃透两头:一头教材,一头学生。
所谓微观层次:对课文的学情把握。课文需要学习哪些内容,需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学生在认知上有了哪些基础和准备,还有哪些不足,还可能遇到哪些障碍。
金字塔模型,宏观层次是基础。最难最重要的是微观层次的把握。
统编六下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
作者:史铁生
六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
以的对设计课,还是不够的,得继续进入到中观层次。
与宏观相比,中观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我们对课文前后知识上能力上有更深入地分析。观点两个:真实的课堂并不存在抽象、静止的学情,撇开具体、特定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只会流于形式,空洞无物。教学内容,才是把握学情的参照系。见下:
本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么表达情感的。从单元内容看涉及到两个方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那个星期天》大篇幅是间接抒情。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指向:体会文章是怎么融情于事,融情于景的。
融情于景课文是怎么写的?(描写光线变化的四个句子。)
表面上写光线,实际上是写情感。环境的描写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融情于事(细节描写+反复手法)
1.叙事中的人物对话
2.叙事中的人物心理
3.叙事中的人物神态
评估具体学情:
模拟上课:
1.你们发现课文的哪个写作手法最为突出(板书:反复)
2.画一画:2.
3.5.6自然段都是语言描写。疑惑:这些对话都没有提示语。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3.没有提示语,更有画面感,更聚焦,体现我的焦急无奈。
4.思考:为什么这些内容重复的对话要在不同的时段反复出现呢?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呢?(板书:母亲拖延等一等我催促快点走)这些反复更加体现了本文的中心内容,成了我难忘的经历。
5.还有(动作)描写的反复。四个“想象”。引读:我就这样。。。。。它们它们它们
6.还有(神态)描写三次“一声不吭”
小结:这三处描写学习作者在反复描写中凸显细节描写。
感想怎么写王老师:想象不应该是动作。是心理景物描写也叫环境描写
7.除了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也特别出。到描写光线的句子,批注感受。
8.带着表情包,再来读一读。表面上作者是在写光线的变化,实际上实在写心情。这样的表达方法就叫:融情于景。比如: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9.小练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