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1
  摘要: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它为教学实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启发教师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优秀的地方, 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得失; 教学评价;
  一、以教学得失审视反思
  “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是什么?例如,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学生学习方法是否适当, 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学评价是否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等等。
  “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各个方面去审视, 去查问题, 查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 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 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
现类似的问题,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 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组织、上好每一节课, 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同步进行。
  二、以教学评价促进反思
  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 更要关注过程。不同的学生, 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也应该不一样。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目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笔者首先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尝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课堂中的个性化评价。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如, 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很好!”送给外向型的学生, 将“你讲得很好, 声音非常洪亮。”送给内向型的学生, 将“这种想法别具一格, 令人耳目一新, 请再说一遍。”送给创新型的学生, 将“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这种方法值得学习!”送给不善言辞的学生, 将“善于倾听, 乐于思考, 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送给思维缓慢但虚心好学的学生等。这样的评价, 能激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张扬了学生个性化的学
习品质, 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2.作业中的个性化评价。作业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种方式, 所以在作业批改中, 笔者采用了“等级”加“短语”的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一些优秀的学生, 采用“优秀”、“思维敏捷”、“解法妙”等简短的激励语, 肯定学生的成绩, 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 激励他们继续奋发向上;对各方面表现都一般的学生, 采用“良”、“进步很大”、“争取再努力”、“细心些好吗”等深情委婉的批语, 这样可以调整其心理差距, 激励其不断进步;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 采用“再努力!”、“多动脑筋好吗?”、“如果把字写得再端正些, 那该多好!”、“大家都看到了你的进步, 希望你继续努力!”等评语, 可以起到提醒、鼓励的作用。
  3.成长记录袋中的评价。在成长记录袋中, 设计一个“评价”栏, 在“评价”栏中有“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同学对我说”, 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反思, 并定下发展目标。有的学生说:“我的成绩很好, 但字写得不好, 我要加强练字。”对暂时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 教师允许他们进行延缓评价, 允许他们经过努力或在他人帮助下达到目标后, 再记录在成长记录袋中。
  教师要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准时机, 顺势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状况。这不仅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 还能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挑战自己, 是个体健康成长、获得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过分地肯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会导致盲目自大, 经不起挫折的打击;过分地否定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优势, 则会导致自卑怯懦, 消极怠惰。反思意识的形成和反思习惯的养成, 能使学生勇敢地审视自我, 虚心地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从而超越自我, 不断地健康成长。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
  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及其运算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
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
  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二、 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 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